“为政”篇第20章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为政”篇第20章。先恭诵原文——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上一章是鲁国国君鲁哀公请问孔子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这一章是鲁国三家权臣之一的季康子来问孔子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既尊敬长上,又能尽忠,还能互相劝勉。
相较于鲁哀公,季康子问得更细了,对百姓的要求也更多了,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点:都在要求百姓对自己服从、尽忠,而未曾想自己要对百姓怎么做。因此,孔子给他俩开出的药方是一样的:问题的关键不是百姓要怎么做,而是你自己要怎么做。你做对了,百姓自然会如你所希望的那样对你。
我们来看夫子具体怎么说。怎么做才能得到百姓的尊敬呢?夫子说要“临之以庄”,上对下为“临”,容貌端严为“庄”。
一般来说,居于上位的人,位高权重,面对属下时,很容易犯的毛病是居上而骄,轻忽怠慢。正对治这个毛病,就是要“庄”。这个“庄”,不只是指容貌上的端严,行为上的庄重,更是指内心尊重的态度,这是一种由仁德引发的,把他人放在心上,尊重他人的心。“临之以庄,则敬。”就是作为主政者,你自己一定要非常庄重地待人,非常严谨地做事,待人接物依礼而行,绝不敷衍,绝不乱来。
再说的具体一点,面对弱小的、需要教化和引导的百姓时,要尊重他们的平凡生活,要体谅他们的疾苦冷暖,要像文王那样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如果你真的做到这些,百姓自然就会恭敬你、拥护你。如果你不这样做,放任百姓不管,一味地约束、压榨百姓,肆意地驱使百姓,要想获得百姓的拥护爱戴,那便是痴心妄想。
再来,怎么做才能得到百姓的忠心呢?夫子说“孝慈,则忠”,《朱子语类》注释说:“至于孝慈,则是两事,孝是以躬率之,慈是以恩结之,如此,人方忠于己。”孝慈是两件事,孝是上位者率先带头对自己的父母尽孝,慈是对百姓如对子女般慈爱关怀,百姓看到了感受到了,就如春风化雨般受到熏陶感化,孝慈仁德的种子就会在他们心中渐渐生根、发芽、开花,忠心也就会自然出现。换言之,孝会养成仁的人格,慈会让人感受到被爱被关怀,被爱者心中也自然会生出爱与忠心。对此,钱穆先生有个非常好的总结,他说:“在上者能导民于孝慈,使各得孝其老,慈其幼,则其民自能忠于其上。在上者若能培养扶掖社会之美德,则社会自能以此一分美德报其上。盖美德在心,无往而不见此美德之流露。”
最后,怎么做才能使百姓劝勉努力呢?夫子说“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对于那些贤善、有能力的人,要把他举荐启用起来;对于那些条件不够、能力不足的人,也不能不管不顾,而是好好地教导他,带动他,若能这样做,百姓自然得到策励、劝勉。我们看,季康子是想让民众一心顺服,听话照做,夫子却告诉他,如果你给每一个人都创造施展才华和自我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民众就会受到激励,自然就会和你一条心。这也如《孟子·梁惠王》所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从你这里出来的是什么,就会同样回到你自己身上。你爱惜他,他就会回报你;你不爱惜他,不顾他的死活,关键时候他也会把你抛弃。
总结以上三点,可以看到,夫子对季康子的引导清晰明确,简便易行:想让人对你恭敬,你必须有可敬之处才行;想让人对你尽忠,你得先是忠孝、慈爱之人才行;想让人勤勉互助,你得先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行。
学了这一章,大家会觉得夫子是在对我们讲的吗?还是只讲给像季康子这样的主政者?对此,我的老师特别提示说:“季康子作为在位者,他自己不能依礼法而行,却希望下面的人听从,说起来这个很不合道理。我们可以说季康子这个人很不对,但如果反省一下,自己又比季康子好得了多少?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重点。学了以后一定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不断地警惕自己的行为。”是的,我们可以想想看,平时对员工、下属、学生、子女、还有那些为我们服务的人,我们会不会像季康子这样,只是单方面地要求他们听话照做,服务到位,而很少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呢? 比如,我们是公司领导,就会希望员工忠于公司,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也会想法设法用种种激励的策略留住员工。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员工最在乎的是什么吗?
最近,乔治敦大学对全世界近两万名员工做了一项调查,当员工被问及最在乎什么,答案不是“加薪”、“升职”等,更多的却是“得到上级的尊重。”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谁也不想遇到那种说话随便、举止轻浮、对人傲慢、做事不严肃,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就教训员工,只拿业绩说事儿的领导,这种领导可能觉得自己很有权威,员工被管得服服贴贴、规规矩矩,但是员工的心却不会和领导、和公司在一起,一有机会他就会另谋高就。而如果我们的领导没有什么架子,和蔼可亲,关心员工的生活,善于提拔德才兼备的人,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那么,就算是出于感激,员工也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我们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但最头疼的也是熊孩子难以管教。
比如,辅导孩子作业,孩子一遍遍地算,一遍遍地错,怎么讲都不明白,你会怎么做呢?不少父母一开始忍着,但反复多次,就忍无可忍,当场吼起来,孩子被吓得更是错误不断,甚至连最基本的思考能力也没有了。
再比如,孩子在学校被老师训斥了,被同学欺负了,回到家情绪不好,关在自己的屋里哭,父母去叫他,叫一次不出来,再叫一次还是不出来,反复多次,也是忍无可忍,就不耐烦地甩上一句:“哭什么哭?多大点儿事啊!”我们想过孩子听到这句话是什么反应吗?会不会痛上加痛、痛不欲生啊?一些青少年自杀事件就是从父母这样一句不经意的话引发的啊!
记得我的老师曾说:“一个小小孩,也在用他所有的能力感知这个世界、判断这个世界,他也很想把他的观点告诉给大人,他也渴望大人能够倾听。可是大人都忙着做什么呢?提醒他们,教训他们,让他们听话,辛苦地为小孩付出着。可否在某个时间,尊重一下小小生命的看法,让他们在成长的时候不要感到那么压迫?那他们以后也许就不会那么叛逆了。”
仔细想想,对员工的尊重、理解与关爱;对小孩子的尊重、接纳与引导,就是夫子这里说的临之以庄、孝慈、举善教不能啊!如果我们能在就要发作的那个瞬间,忆念起夫子的这句话,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截住那句冲口而出的伤人的话,挡住那道投出的冷漠鄙视的眼光,忍住心中那股腾腾向上冒的火,一旦我们学会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不做不尊重他人、不顾他人感受的事,而再用最适合的方式去帮助人、温暖人,那么,我们想要的一切的美好必定会为我们出现!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为什么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不管是鲁哀公还是季康子,二者有一个共同点:都在要求百姓对自己服从、尽忠,而未曾想自己要对百姓怎么做。因此,孔子给他俩开出的药方是一样的:问题的关键不是百姓要怎么做,而是你自己要怎么做。你做对了,百姓自然会如你所希望的那样对你。
第一、怎么做才能得到百姓的尊敬呢?
夫子说要“临之以庄”,上对下为“临”,容貌端严为“庄”。
一般来说,居于上位的人,位高权重,面对属下时,很容易犯的毛病是居上而骄,轻忽怠慢。正对治这个毛病,就是要“庄”。这个“庄”,不只是指容貌上的端严,行为上的庄重,更是指内心尊重的态度,这是一种由仁德引发的,把他人放在心上,尊重他人的心。“临之以庄,则敬。”就是作为主政者,你自己一定要非常庄重地待人,非常严谨地做事,待人接物依礼而行,绝不敷衍,绝不乱来。
具体说,面对弱小的、需要教化和引导的百姓时,要尊重他们的平凡生活,要体谅他们的疾苦冷暖,要像文王那样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如果你真的做到这些,百姓自然就会恭敬你、拥护你。如果你不这样做,放任百姓不管,一味地约束、压榨百姓,肆意地驱使百姓,要想获得百姓的拥护爱戴,那便是痴心妄想。
第二、怎么做才能得到百姓的忠心呢?
夫子说“孝慈,则忠”,《朱子语类》注释说:“至于孝慈,则是两事,孝是以躬率之,慈是以恩结之,如此,人方忠于己。”孝慈是两件事,孝是上位者率先带头对自己的父母尽孝,慈是对百姓如对子女般慈爱关怀,百姓看到了感受到了,就如春风化雨般受到熏陶感化,孝慈仁德的种子就会在他们心中渐渐生根、发芽、开花,忠心也就会自然出现。换言之,孝会养成仁的人格,慈会让人感受到被爱被关怀,被爱者心中也自然会生出爱与忠心。对此,钱穆先生有个非常好的总结,他说:“在上者能导民于孝慈,使各得孝其老,慈其幼,则其民自能忠于其上。在上者若能培养扶掖社会之美德,则社会自能以此一分美德报其上。盖美德在心,无往而不见此美德之流露。”
第三,怎么做才能使百姓劝勉努力呢?
夫子说“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对于那些贤善、有能力的人,要把他举荐启用起来;对于那些条件不够、能力不足的人,也不能不管不顾,而是好好地教导他,带动他,若能这样做,百姓自然得到策励、劝勉。我们看,季康子是想让民众一心顺服,听话照做,夫子却告诉他,如果你给每一个人都创造施展才华和自我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民众就会受到激励,自然就会和你一条心。这也如《孟子·梁惠王》所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从你这里出来的是什么,就会同样回到你自己身上。你爱惜他,他就会回报你;你不爱惜他,不顾他的死活,关键时候他也会把你抛弃。
总结以上三点,可以看到,夫子对季康子的引导清晰明确,简便易行:想让人对你恭敬,你必须有可敬之处才行;想让人对你尽忠,你得先是忠孝、慈爱之人才行;想让人勤勉互助,你得先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行。
2、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庄、孝慈、举善而教不能?
季康子作为在位者,他自己不能依礼法而行,却希望下面的人听从,说起来这个很不合道理。我们可以说季康子这个人很不对,但如果反省一下,自己又比季康子好得了多少?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重点。学了以后一定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不断地警惕自己的行为。
我们可以想想看,平时对员工、下属、学生、子女、还有那些为我们服务的人,我们会不会像季康子这样,只是单方面地要求他们听话照做,服务到位,而很少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呢? 比如,我们是公司领导,就会希望员工忠于公司,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也会想法设法用种种激励的策略留住员工。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员工最在乎的是什么吗?
如果我们的领导没有什么架子,和蔼可亲,关心员工的生活,善于提拔德才兼备的人,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那么,就算是出于感激,员工也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我们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但最头疼的也是熊孩子难以管教。如果我们能在某个时间,尊重一下小小生命的看法,让他们在成长的时候不要感到那么压迫?那他们以后也许就不会那么叛逆了。
如果我们能在就要发作的那个瞬间,忆念起夫子的这句话,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截住那句冲口而出的伤人的话,挡住那道投出的冷漠鄙视的眼光,忍住心中那股腾腾向上冒的火,一旦我们学会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不做不尊重他人、不顾他人感受的事,而再用最适合的方式去帮助人、温暖人,那么,我们想要的一切的美好必定会为我们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