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杜甫》书评
(分享)叶嘉莹先生的《说杜甫诗》不但是一部独树一帜的杜甫诗传,同时也是一部饱含深情的杜甫传。在这本讲稿中,作者结合诗人杜甫一生的历史背景,对他各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引领我们从创作风格、思想感情及人格品质等方面对杜甫的诗作进行鉴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诗歌精粹的大门。
一、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少年杜甫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一生作诗情真意切、字字珠玑、文采斐然,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练习外,还源自于他的家庭背景。因为杜甫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爷爷杜审言更是才高八斗,卓尔不群,被称为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年纪轻轻就和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因此,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杜甫小时候就才思敏捷,能出口成章。他在《壮游》诗中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杜甫七岁就能作诗,十四五岁就步入文坛,与文学界一些有名的诗人作家们交游了。
看来,少年杜甫已注定是一颗巨大的文学新星,将在大唐未来的诗歌史上光芒闪耀!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杜甫
杜甫是个从小就树立了高远心志的孩子。青年时代,他在《房兵曹胡马》中写道:“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匹马这么勇敢、这么矫健,只要骑上它,便可以纵横驰骋天下,甚至可以把生死都托付与它。另一首《望岳》中也创作了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此可以看出,杜甫喜欢写具有崇高、壮美的事物,这与他远大的志向息息相关。
杜甫二十岁左右辞乡远游,来到都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凭借自己多年的积淀和才华,自以为考中进士不在话下,“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结果却大失所望,他落榜了。
考试失败后的杜甫并未失去信心,胜败乃兵家常事,等待时机卷土重来就是了。要做一个视野丰富、知识广博之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还应行万里路。于是,杜甫暂时离开了长安,在齐、赵之间游历,过了一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日子。
杜甫虽然表面上在周游,可是内心深处却并没有放下对国家对百姓的关心,他曾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我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我这样的才能,如果有朝一日在朝廷中做事,我可以使我们的国君成为比尧舜还圣明的君主,使现在败坏的风俗再度恢复淳良,那时我们的国家又将路不拾遗,百废俱兴了。
可见,杜甫胸怀大志,绝不会一直过隐沦的生活。在游历十三载后,他又回到了长安。
3、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中年杜甫(上)
杜甫回到长安也是为了再次参加考试。那一年,玄宗皇帝举行了一次特考,专门给那些没有考中进士的人一次机会。凡有特长之人均可应考,为的是访求被遗漏的人才。但这一次,杜甫又落榜了。而这次落榜的不仅仅是杜甫,所有参加考试的人无一被录用。因为,当时的宰相是老奸巨猾又无真才实学的李林甫,他妒贤嫉能,不希望有才干的人被招录进来对他的工作造成威胁,于是他欺骗皇帝说本次“野无贤遗”,无人考中。
经历几次失败的杜甫不甘心就此罢休,依然继续等待时机。
四年后,玄宗在朝廷接连三天举行三个重要的典礼。杜甫见机写了三篇赋文,对此次的三个典礼进行了大肆赞美。皇帝见此人龙章凤函、衔华佩实,特别召见了杜甫,并为他一个人安排了一次特殊的考试,这便也成了杜甫平生最为得意的一件事。他晚年回想起这次考试时说:“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杜甫考试成绩优秀,于是玄宗皇帝让他“待制集贤院”,等待职位分配。然而皇帝虽然欣赏他,但分配工作的人并未及时落实政策,于是杜甫只能等待,可这一等就是四年。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此时的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了。
然而,杜甫日夜苦等,等来的职务确是“河西县的县尉”。杜甫果断拒绝了这个职务,他说:“不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因为县尉是县令手下的一个辅员,地位极其卑微,要服从县令的一切命令,为其奔走跑腿。当年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就是拒绝做县尉而写的。
拒绝河西县县尉后,杜甫又等来了另外一个职务“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是掌管军需物品库的钥匙的小官,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仓库管理员。这次,杜甫接受了,因为正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衣食”是做人的开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养不活,何谈实现理想。这次的职位虽然也不满意,但好歹不用对人卑微屈膝,只顾管好物资就是了。之后,他还作了一首诗《官定后戏赠》,自嘲道:“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其实,杜甫的理想一直是高远的,他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然而这样的小官别说接触皇帝,就连普通大臣都很难看到,整天就是与物资打交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古人当怀才不遇,不得志的时候一般会像陶渊明那样选择回乡归隐,躬耕田园。杜甫为什么对做这份职务感到如此不满,却不愤然辞职回乡呢?因为那时他的家乡已经是“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龙彪“,回不去了。那时已是安禄山叛乱的前夕,他家乡河南遭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杜甫在授官后不久,安禄山果然起兵。杜甫担心家人的安危,于是离开长安赶往妻子所在地奉先。途中,还作了一首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一路上,杜甫看到因为战乱,老百姓衣不附体,食不果腹,感慨万千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想到这荒年里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内心如同火烧般焦急。作者用朴实真切的语言,将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爱和自己不能为国君分忧的惆怅,叙述得至真至纯,感人肺腑。
古往今来,凡遇战乱,人们便会愈加显露出自私的本性,追逐利益,不管他人死活。然而,杜甫当时的境况是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他回到了家,听到的不是迎接他的欢声笑语,而是举家的嚎啕痛哭,因为小儿子已经因为多日无食,夭折了。“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作为父亲却没有食物把孩子养大成人,杜甫深深地自责。然而,就是在这种境遇下,诗人首先考虑的依然是百姓的苦难,“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叶嘉莹先生说:“这些诗人之所以伟大,他们的诗篇之所以千载之下依然使我们感动,就因为他们是用生命来抒写其诗篇,用生活来实践其诗篇。”“杜甫的诗之所以感动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诗歌是一个生命的整体,这种感动的力量从始至终一直都存在。”
4、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中年杜甫(下)
安史之乱爆发后,皇帝唐玄宗带着宠妃杨玉环逃离长安城,途经马嵬坡时,在六军将士的逼迫下,赐死了杨玉环,继续护驾前往四川。后来,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在甘肃省的灵武登基继位。杜甫听此消息,把家人安顿了一番,便又怀着“致君尧舜上”的宏伟志向前往唐肃宗的所在地了。
然而,当时兵荒马乱,杜甫途中“为贼所得”,被叛军拦截抓回到长安去了。杜甫一心想要为国出力,怎能甘心呆在长安?不久,听说皇帝唐肃宗那边准备反攻,已从灵武进驻到凤翔。凤翔已经在陕西境内,离长安更近了。杜甫觉得这正是个机会,于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逃出长安,于第二年的春天终于见到了天子。
杜甫到达中央所在地后,悲喜交加,作了《喜达行在地》三首诗。“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朝廷中的亲友们看到杜甫都惊诧不已,怎么才时隔半年,就变得如此又老又瘦?可见这半年的逃亡生涯应该是吃尽了苦头,能活下来实属不易。
杜甫在后来写的一首诗《述怀》中说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杜甫历经艰险,一片赤诚,来到天子面前已经潦倒到没有一件体面的衣服了。肃宗见此情景深受感动。当初,朝中很多大臣贪生怕死,都留在长安被叛军安禄山重新封了官职,而在危难面前,像杜甫这样的忠义之士实属难得。
于是,皇帝授予杜甫左拾遗的官职,杜甫感激涕零。“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叶嘉莹先生说,杜甫的诗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不特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用一些虚伪巧妙的办法去点缀修饰,而是完全出自真情实感,甚至不避讳丑词,如: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亲故伤老丑……这是因为杜甫是在用血泪写诗,是在用生命作诗,他将内心真实的感动诉诸诗篇,并带给读者感动,这才是真正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以说杜甫的诗是好诗。
杜甫被授予左拾遗的官位后,十分激动,因为这个职位属于谏官,这正是杜甫以此来发挥自己才能的官职,他认为自己终于有机会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了。
杜甫任左拾遗时可谓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他曾作诗:“闭门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杜甫的谏书只给皇帝看,不把朝廷中不好的事情让别人知道,所以每次都在别人看不见的时侯把谏书烧掉,再回家。但回家时鸡都上架了,说明他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不寝听金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试问夜如何。”杜甫值班时,如果第二天有谏书要呈交皇上,总是一夜都难以入睡,一直想着第二天早上的工作。可见,杜甫十分珍惜这个职位,在工作上尽职尽责,无可挑剔。
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杜甫一天一封谏书,结果他的建议不但没有一个被采纳,反而却被肃宗嫌弃厌倦,朝中大臣也因为杜甫总喜欢挑毛病而排挤他。最终,杜甫被贬逐到华州,做了华州的司功参军,是主管人事考核的官吏。
事实上,杜甫在被贬官之前,就已经十分压抑,他觉得自己的才能无处施展,左拾遗对他来说无疑形同虚设。因此他在《曲江二首》中说道:“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每天上朝后就时去曲江边典衣买酒,不醉不归。因为他的才华被淹没、他的理想被抹杀,他的心情无人理解,他只能选择一醉解忧愁!
叶嘉莹先生的老师顾随先生写过这几句词:“谁信今朝花下见,不如宿昔梦中来。空花此后为谁开?”人生很多时候正是如此,理想中的一切都那么浪漫,那么美好,总是设想将来这个理想会如何如何,可当理想中的情景来到了眼前的那一刻才会发现,现实和理想不是同一回事,于是最终连理想之花都失去了。人生的悲哀不过如此!
由于杜甫在考核人才时出于对国家的整体考虑,出题不仅仅只出了作诗的题目,还从政治、军事、财政等真正关系到国家切实利益的方面进行考察,结果应考的学生没有准备,都发挥得不好。于是杜甫被考生们吐槽埋怨,不知不觉就又得罪了很多人。杜甫这段时期工作不顺,心情十分郁闷,所以在华州做了不到一年就辞官回乡了。
5、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晚年杜甫
杜甫辞官后,一家老小的生活成了难题。他有个侄子在甘肃省的秦州,于是杜甫带着一家老小前往投奔。因为秦州虽然不像南方那样多雨湿润,但荒寒的气候适宜种植粟米,杜甫以为靠自己的劳动能获得食物就可以生活下去。但事实上,到了那里气候难以适应,衣食无着,惨不忍言。
当年的十月底,杜甫一家又从秦州南迁到甘肃的成州,杜甫以为成州稍微靠南一些,境况能有所改善。但从他的诗作“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可知,他在漫天大雪之际,穿着连腿都遮不住的破烂衣裤,上山挖植物的根来充饥,结果因为天气恶劣没有挖到,回到家一家老小饥饿难耐,呻吟不止。
后来,杜甫的朋友严武来到四川作东川节度使,邀请杜甫去他的幕府从事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于是,杜甫举家迁居到四川成都,并在成都建立了一座草堂,度过了几年平静而快乐的时光。他在《江村》一诗中对当时的环境进行了描绘:“清江一曲抱春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由自在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看来,这应该是他这一生最幸福舒适的一段自由时光了。
不过,杜甫性格直率,易得罪人,他很快和严武就发生了矛盾,最好只好辞职离去。杜甫虽然壮志未酬,但依然心系长安,因此,他在晚年还一心打算回到陕西长安去。但因四川到长安路途艰险,交通不便,这个心愿一直难以实现。
有一次,杜甫听说政府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喜极而泣,带着全家来到重庆,打算乘船回到自己的老家洛阳。当杜甫乘船途经湖南的岳阳时,写下了著名的《登岳阳楼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当他登上岳阳楼的那一刻,眺望眼前那浩渺无涯的洞庭水,想到自己一生漂泊,无休无止,如今又贫病交加,无亲无友,不禁悲从中来。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依然心系国家,至死不忘国难,想到北方的战乱依然没有结束,北方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忍不住涕泪横流。
杜甫的一生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书写对国家、对人民的爱,他写得那样真诚,以一种像别人对爱情那样深挚的感情来爱他的国家和民族。虽然穷其一生都未能施展抱负,但他无怨无悔,因为这是他的本性——“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因此说,杜甫的诗就是一段深沉厚重的历史,是整个盛唐气象盛极必衰的挽歌;杜甫这个人就是一位博采众长的创作天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