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
这本书很多人推荐我觉得他的核心是思维定式到思维转换,他告诉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一种节奏下生活,无法突破生活当中的困境(习惯),是因为我们看待事情都有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式去解读,当我们大脑预先植入一种概念时,就很难做出判断,因为你有自己思维定式,如果你不能对自己思维定式产生反思和改进,也许你就会一直活在既定节奏和循环当中,这就是很多人人生没有太多改变原因,我们说这个人不是有十年工作经验,而是一年工作经验用了十年而已。本书作者提出思维转换是一个非常重要工具,有时候我们自然认为这件事的对与错,但是如果能换种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是非常强的自我净化能力,也许道理只是你的,如果你站在对方角度出发,你会发现你没有理!
作者对习惯解释:既要有知识,还要有技巧,最后还要有意愿,从会做到知道怎么做转换到想做,这三个圆环转换地方就是习惯,而真正决定我们人生的就是我们的习惯,但是人天生有缺陷,转换认知能量比消耗的能量多3倍不止,而我们大脑消耗能量所占比例是20%,所以认知新事物难,但是新事物(思维转换的能力)慢慢成为习惯,那么他所占能量也会越来越少。所以每一次改变习惯最难的就是开始十几天,这个时候你需要迈出去。而下面习惯是作者一辈子的总结,我觉得很棒,推荐给大家。
习惯一:积极主动( BE PROACTIVE)
“积极主动”即采取主动,为自已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做决定。主动积极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摒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天尤人,发挥了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自觉、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
习惯二:以终为始(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对个人、家庭或组织而言,使命宣言可说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是主要的决策,主宰了所有其他决定。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之后,创造出一个文化。
习惯三:要事第一( PUT FIRST THINGS FIRST)
“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与组织均要更多聚焦要事,重点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这三个好习惯,每个人成长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耐型人格往独立型人格的转变,从做事推卸责任,总认为是别人问题转变为这是我的问题,这事我能够担当,这事我能够想办法!
习惯四:双赢思维( THINK WIN-WTIN)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赢输),亦非损己利人(输赢)。我们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员要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而非“我”)。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一种资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
习惯五:知彼解己(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UNDERSTOOD)
当我们不再急切回答,改以诚心去了解、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A防备,坦然而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顺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习惯六:统合综效( SYNERGIZE)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采用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了解彼此,甚至称许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掌握机会的手法。个人的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基础,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实践统合综效的人际关系和团队会扬弃敌对的态度(1+1=0.5),不以妥协为目标(1+1=1.5),也不止于合作(1+1=2),他们要的是创造式的合作(1+1>2)。
这三个习惯让我们完成另外一个改变,独立型转变为互耐型,一个人如果只知道独立,只知道凡是靠自己,他将不会走的很远。
习惯七:不断更新( SHARPEN THE SAW)
不断更新谈的是,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层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对组织而言,习惯七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路。对家庭而言,习惯七通过固定的个人及家庭活动,使家庭效能升级,如建立传统,使家庭日新月异,即是一例。
最后一个,我觉得是贯穿六个习惯总结,只有不断完善,不断去改变,你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而这些习惯至今还在用,原因在于这就是人不断更新从零到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