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事儿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文化苦旅》侃豫西故事

2018-04-27  本文已影响12人  bc421407dbc7

每天忙于琐事儿,很少静下心来看书,最近才开始夜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看到这么一句话,他写道:"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突然心中时感没落,也许我行走过他走过的城市,也同样读不到、找不见那些所期待东西。

朋友经常说我是个伤感的人,喜欢情绪化,可很多时候,当你思潮用来,才更能体会或思考身边事儿。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还曾这样感叹:“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读这段话的时候,才再一次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觉得中国文化,是由更多的地域文化汇聚而成,那些地域文化的不同之处,衍生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

因为身为三门峡人,今天也借着《文化苦旅》的思想延续,谈谈三门峡文化。

说到三门峡,其实在河南省外,更多人知之甚少,大概还停留在三门峡有名的“仰韶文化”和老子所著《道德经》的地方-----函谷关。

仰韶文化是1921年发现的距今5000年——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它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填补了中国没有发现新石器文化的空白。

素有华夏第一雄关——函谷关,始建于周朝,这里诞生了华夏第一部哲学著作——《道德经》,也诞生了道教文化。至于老子写完,是西去长安,还是更远的荒漠,无人知晓,但《道德经》却留给了后世更多的精神文化与处世哲学,至今那些耳熟能详的的成语都是出自《道德经》,“自知之明、无中生有、安居乐业、鸡鸣狗盗”等等。

不过三门峡的文化源远流长,可不止这些。光名字就颇有意义,三门峡的“三”意味着“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演绎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里的部分官方语言距今已有5500年以上,属于史前文化,由黄帝亲自创造,至今作为三门峡地方方言文化,依旧发挥着作用。

据文化大师余秋雨考证包括“蚩尤”“媸”等字词都是黄帝亲自创造。驾四、垢痂、希样(爱打扮)、圪蹴(蹲着)、厮跟(一起做某事)、疙囊(较真儿)、端走。

三门峡还有华夏戏剧的发源地——陕州梆子。据《明皇杂录》和地方史志记载,唐明皇在陕州建行宫“绣岭宫”,供他从长安到洛阳巡游休憩之用。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张云容等歌女、舞女在绣岭宫寻欢作乐。

唐明皇亲自编剧本,亲自当男主角,杨贵妃等陪舞陪唱甘当配角,这就是陕州梆子的雏形。如今三门峡灵宝、陕县的戏班子还把唐明皇奉为祖师爷。中华戏剧来源于蒲剧,蒲剧来源于陕州梆子。《窦娥冤》《牡丹亭》《邯郸梦》都取材于陕州。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三门峡厚重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共同造就了这座独一无二的文化城市。

读书,读史,读故事,感谢每一位聆听花小胖讲故事的粉丝,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侃----三门峡文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