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喜欢番茄工作法?
知行合一,这应该是我们执行计划的最终目的。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也衍生出了很多有助于执行计划的方法,其中最为著名的方法之一就是番茄工作法。
我们先看看番茄工作法的具体做法:
设定你的番茄钟(定时器、软件或闹钟等等),时间为25分钟;
开始完成第一项任务,直到番茄钟响铃或提醒(25分钟到);
休息3~5分钟,活动、喝水、方便等等;
开始下一个番茄钟,继续该任务;
每四个番茄钟后,休息25分钟。
这个番茄工作法我尝试过一段,刚开始因为新鲜感爆棚所以觉得还不错,但随着我对它越来越熟悉,它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其中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激活心流。
这就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心流了。心流本身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进入了心流,就会伴有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而这种感觉会使人们想长久地停留在那里,不愿被打扰或中断。
这一切都意味着,一旦激活了心流,伴随而来的就是高效率。具体来说,这种高效率是通过单位时间内的高效、单次持续的时长和多次产生这三方面来体现的。比如我能够进入心流状态的话,大概三个小时左右就能码一篇字,但如果进入不了,那至少需要五个小时才行,这就是单位时间内高效与否造成的。再比如我码字时很轻松就能坚持三个小时,但读书时就很难坚持这么长时间,因为对我来说,码字时相对更容易多次进入心流状态,所以从总体来看,单次的持续时间就拉开了。
既然心流就意味着高效,那进入这种状态的关键是什么?其实关键要素只有三个,即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个人最优化的障碍和持续不断的反馈,只要满足了这三个要素就能保证我们进入心流状态,而在这其中,有两个要素是番茄工作法完全不具备的。
非个人最优化的障碍
如果从障碍难度的角度说,每个人在做完难度不同的事情后,按理说所需要的休息时间也应该是不同的。但番茄工作法完全无视了这点,也就是说,无论你在二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是读小说还是码字,最后所获得的休息时间都是五分钟,而这五分钟对于读小说根本就没必要,而对于码字这点时间又肯定不够,那积累下来的疲劳感就相当于强加的障碍,也就更谈不上优化。而且严格地讲,从那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只要之前做的是脑力活动,我都不可能真的休息,比如读书时,我脑子里还在回味着之前的内容,或是猜想着接下来的内容;背单词时,心里还在默念着单词,生怕忘了;码字时,大脑神经一样是紧绷的等等。
非持续不断的反馈
把这个要素拆开就是持续不断和反馈两部分,这里先不说反馈怎么样,二十五分钟一休息就直接破坏了持续不断这个原则。而且根据我的计算,如果我们一天学习或工作八个小时,那番茄工作法本身就会打断我们十九次,这还不算其他碎片化的打扰。先说几个我遇到的神烦场景吧,比如读书时,正看得起劲呢,突然让你停下来,你说难受不难受;背单词时,正好背到一组的中间部分,让你停下来你说难受不难受;码字时,不说了,完全反人类……这就像早上睡的正香呢,突然闹铃就响了,虽然不至于那么恶心,但也是这个方向的。
那怎么办呢?以下是我个人的改良版:
以三十分钟为一个模块;
开始完成第一项任务,直至你认为应该停止的时候(如累了、完成了或有紧急事件等),但最好是三十分钟的倍数;
停止后记录下本次学习和工作所花费的时间;
无限制:想休息多久就休息多久
或
有限制:每三十分钟可以休息五分钟,同时也可以把休息的时间累积起来(如用了两个模块做事,那就休息十分钟),且每四个模块就可以休息三十分钟。
经改良后,实现了个人最优化的障碍
如果今天状态一般,就可以不限制休息时间,只要完成任务就行。但如果今天状态不错,想把精力更有节奏地释放出来,那就可以对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限制,过程中如果发觉休息时间不太够,也可以随时切换到无限制模式。如此一来,休息时间本身就不会变成强加的障碍。
经改良后,实现了持续不断的反馈
从持续不断的角度,因为没有强硬的设定停止时间,所以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而从反馈的角度说,因为有三十分钟这个小区间的存在,所以完成一次长时间的大任务,就变成了完成多个三十分钟的小任务,这无疑离人类所喜爱的实时反馈更近了一步。
当然,很多人经过尝试,觉得番茄工作法是适合自己的。但对于我来说,多一个改良版也是不错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