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摄影人生32.往事回忆美术专题

人生&自然四季•24节气之立春.春江晓景

2022-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幽雅人生

20220205-Four seasons of life & Nature.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the 24 solar terms. Morning scenery of the Spring River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 宋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


竹林外,稀疏的两三枝桃花正在初放,在水中游戏的憨鸭,最先察觉初春回暖的江水。

河滩上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繁衍后代。


注 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人,宋初九僧之一,擅长绘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绘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江边春景的写照。


字注:

蒌蒿: 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 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赏 析: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作品《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有的叫《春江晚景》。

画作以鲜明的形象,表现春天一个特定的画面,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

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好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意韵。

竹外桃花三两枝: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表明季节。点出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视觉由远及近,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与首句中"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是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唐人诗句,孟郊 "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一作 许浑) "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 ( 《初春舟次》 ) 。

苏轼不拘泥前人诗句的意境,他加上自己的观察积累,熔炼而成此句。

“鸭知水暖” 这种诉之于感觉、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出来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

江水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 "水暖" ,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鸭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凫水嬉戏,因此先知春江水暖。

诗的寓意,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凫水而知春江水暖,与 "见叶落而知天下秋" 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作用。

蒌蒿满地芦芽短:

这两句诗,紧扣 "早春" 进行描写。

满地蒌蒿、芦芽,黄绿相间、艳色迷人,呈现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春"字。

画面无春,画笔难到,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苏轼的学生张耒 lei 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用菱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最适宜与河豚搭配。可见苏轼的联想是自然而然的、是有根据的,诗意之妙有赖于此。

正是河豚欲上时:

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沼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实境。

苏轼通过笔墨,把无声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细腻的观察,给人以鲜活生动之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情景交融。

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完美结合,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

苏轼以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了自己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全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清新舒畅。

诗人苏轼提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 ( 《书郡 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这首题画诗《惠崇 春江晚景》中得到验证。



诗中第二首,写惠崇所画“飞雁图”。

 

    飞  雁 图
      宋 苏轼
两两归鸿欲破群,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更待江南半月春。



字 注:


归鸿: 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 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朔漠: 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 再等;再过。



译文:


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春天的美景,差点脱离了 雁群队伍。诗句运用拟人手法,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北归”人,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拟人化,给北去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

所以,诗人写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远远地就知道沙漠风雪多;

最后一句,诗人写大雁喜欢江南的春天,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颇有新意。


作 者: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 月24日)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词大家、文学家,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唐宋八大家" 之一。

在政治上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诗词,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