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书电影院

《黑板》下的现实

2020-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Dawn心禾

《黑板》这部电影有着反常理的叙事情节,和其他剧情电影不同之处在于,这部电影弱化了情节的冲突性,纵观整部电影来看,电影里的情节似乎都是水到渠成,没有特别大的冲突矛盾的场面,电影场景具有日常化、逼真性的特点,对于这个特点的产生,演员的选择不得不提及一下。这部电影里提用了很多非职业演员,他们真实的表演为电影的日常化、真实化加分不少。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反常理的电影呢?

如果单看这部电影的名字《黑板》,我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这部电影会不会是一部讲述伊朗落后的教育问题,孩子们得不到有效的教育的电影题材,但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们会对自己原先对于电影情节的猜测有一个很大的改观。这部电影并不是孩子们到处求学,渴望得到教育;反之,电影中表现的是老师在寻找学生,是老师在求学生上学。电影情节的选择让人眼前一新。

影片的开头是在一片空旷的大地上,一群人伴随着压抑的音乐开始走向观众的视野,远观这群人,会觉得这群人像是一群迷失了方向的大雁,在寻找着自己的归途。待他们走近后,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都背着一块黑板,这块黑板很大,感觉快要把男人压倒了一样。通过两个人之间的人物对话,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职业都是教师,他们背着沉重的黑板的目的是找学生。


影片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男人选择教师这个行业的原因是什么,一个是因为年少时的错误选择,另一个是为了教出一名学生当医生,这样便就可以解决医疗问题。不管他们当初的选择是什么,他们都面临着同一个严峻的问题:生存。他们的“求学”之路显得异常艰难。

两个男人在一阵寒暄过后就各自奔赴上找寻学生的“求学”之路了。在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暗喻了他们的道路艰难。当教师问路上的一个人:这里有没有学校,这里有没有学生的时候,一个全景给了趴在窗户旁看着教师的小男孩,但是随后小男孩的家长就将男孩带回屋内并将那扇象征着对知识渴求的窗户关上了。

影片中的一名教师叫瑞波尔,他为了找寻学生不惜爬山涉水,终于他看见了一个在眺望远方的小男孩,便问他哪里可以是可以找到学生的道路,小男孩很不耐烦的随便指了一个方向,瑞波尔继续追问道路到底在哪?小男孩终于爆发了,及其不耐烦的和瑞波尔说到,哪里都是路。后来,瑞波尔就跟着小男孩,意外出现了,瑞波尔遇见了一群背着重物的孩子。见此情景,瑞波尔便就问道他们为什么要背着重物,孩子们回答道:他们只是骡子,只是帮别人走私物品的工具。当瑞波尔问有没有人愿意学习的时候,没有人想要学习。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和伊朗另一部电影《小鞋子》进行一番比较。


《小鞋子》中的兄妹俩为了不耽误学习每天都处于一种匆忙上学的路途中,也许这份匆忙中含有对父亲的惧怕,但是他们为了学习而努力的过程是不可否认的。在《小鞋子》这部电影里,但小男孩因为多次迟到被教务主任训话的时候,教务主任威胁他迟到就不能上学了,脸部特写下小男孩的泪水慢慢留下来,通过这个镜头和老师对小男孩的评价我们可以知道小男孩成绩优异,对学习的执著性是和《黑板》中小男孩们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瑞波尔和小男孩们的同行路上,终于有一个小男孩答应让瑞波尔教他自己的名字了,并以一点食物作为酬劳。

《黑板》作为一部公路题材电影,公路这一特点在电影里表现的也很突出。当瑞波尔在路上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注意到瑞波尔是在公路上教学的。男孩们背负着重物在公路上,瑞波尔走在队伍的前方,就像是一个引导者引导着这群孩子,但是好景不长,一个男孩低声和其他男孩说了一些话之后,所有的男孩都开始跪地匍匐行走。瑞波尔的教学之路伴随着孩子们的匍匐之路终止了。在瑞波尔的“求学”之路当中,我们可以窥见伊朗的教育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再来看另一位求学者——萨义德。萨义德和瑞波尔遇见的是迥然不同的一群人。萨义德遇见了一群赶往伊朗边境的人群,这个人群里大部分都是年岁已高的老人,萨义德执着的询问这些老人有没有想要学习的,但是结果很不理想。后来有人问他可不可以带路去伊朗边境,萨义德最终妥协在了以40个核桃为酬劳的条件里。

在路上,他结婚了,和一位有些痴傻的女人,但是他爱她,他也终于找到了他的第一位学生——他的妻子。他一直在交妻子“我爱你”怎么读写,但是妻子只顾着照顾她的孩子没有理会萨义德,萨义德坚持不懈的教妻子这三个字,并以分数来给妻子的学习情况打分,但是妻子还是无动于衷。妻子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宣示着萨义德的教学之路失败了。

统观这两位教师,我们可以注意到黑板这个意象在整部电影里起了很大的作用,两个教师的求学之路的失败都是以黑板的毁灭作为标志的。

瑞波尔的黑板以破裂为终结。瑞波尔在求学之路上遇到其中一位学生受伤了,瑞波尔只能将一半黑板劈裂给男孩当做腿部的支架,因为瑞波尔这个举动,男孩子们选择去信任瑞波尔,同时也向他道出了实情:其实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会读写的,但是由于家长的“教导”孩子们不能和陌生人说自己会读写的事情。正当瑞波尔高兴很多男孩子都会读写时,他的教学之路也就随着战争的爆发而终止了。


与此同时,萨义德的求学之路也是随着黑板作用的改变发生着微小的变化。在随着这群老人前行的路上,因为其中一位老人生病不能前行的时候,有个人以5个核桃作为酬劳让萨义德将黑板作为工具抬老人,这是黑板作用的第一次改变。在路上,黑板第二次作用的改变是黑板变成了萨义德结婚的财产。一场荒诞的婚姻以一张黑板作为财产而产生了,婚后的萨义德在战争中为了保护家人,将黑板当做躲避战乱的屏蔽工具,黑板的作用又一次被改变了。在这群人到达边境的时候,萨义德面临着是否和妻子一家人一起越过边境去往另一个国度的抉择,萨义德的国家意识让他选择留在自己的祖国。

一场原本就是闹剧的婚姻也将随着边境的到达而破裂,萨义德要和妻子离婚,但是离婚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萨义德的代价就是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财产——黑板。这时候,黑板的作用又一次发生了改变,黑板被当做婚后赔付财产划给了女人,萨义德在他的“求学”之路上一无所获,也将自己的所有物失去了。

在影片的结尾,是一个昏暗的环境下女人背着一块黑板渐行渐远,在黑板上还有萨义德一直执着教妻子的“我爱你”的字迹印在黑板上,在女人渐行渐远的步履中,萨义德的“求学”之路彻底终结了。

《黑板》作为导演莎米拉·马克马巴夫又一部代表作,反映了沉重的伊朗教育问题的沉重现状。这部电影整体给人一种沉重感,通过以黑板作为意象表达出导演对于这一地区教育、生存问题的探讨。

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艺术虚构的成分,这对于导演表达电影主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像导演莎米拉·马克马巴夫本人说的:“艺术虚构的对象是日常生活中的,镜头冷静客观、非职业演员还原生活进行叙事远远好过复杂夸张的花招和技巧。”《黑板》以小人物为主角,以小事为叙述的主点,以真实的叙述方式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