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

2023-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龙_隆

民谚有云: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

这里说的正是今天,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雨水。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雨水节气通常预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元人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节气有三候,一候水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说的是雨水节气来临,水面冰块融化,水獭开始捕鱼了。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像是祭祀一般,所以有了“水獭祭鱼”之说。雨水节气开始,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日,草木随着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此同时,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并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形成降雨。

从气象学角度来说,“雨水”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一般能够升到0℃以上。但因为区域不同,有的地区春来得早,有的地区春来得晚。虽已进入了春季的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尚未有春天的气息,甚至一些地区仍会下雪,没有走出冬天的范畴,还是很冷。南方不少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西南、江南的大多数地方都是一幅早春的景象,日光温暖,田野青青;华南地区则是春意盎然,百花盛开;云南南部地区,更是春色满园。此时,油菜、冬麦等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雨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在这一天,不管下不下雨,都充满着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若杜甫笔下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如韩愈笔下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似“小李杜”中,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雨水节气,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毛孔张开,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所以,此时还应注意“春捂”。而伴着雨水节气而来的春季,常易暴发流行感冒,所以每个人要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春季肝旺而脾弱,五行中,肝属木,在味为酸;脾属土,在味为甘。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饮食方面,要少酸而多甘。春季若是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损伤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雨水节气养生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等。可多食大枣、菠菜、荸荠、甘蔗、茼蒿、山药等。其次,要注意健脾利湿。内以养护脾气,外以清利湿邪,从而达到养脾的目的。春寒料峭,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切勿受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