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孩子的爱是与她一起探索教育(二)

2019-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平子1

——7月13日教育认知交流小结·思予2019.7.13(325)

      【题外话:女儿实践假期接近尾声,尽己可能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学习,在期末第二次教育认知交流活动中划上了阶段句号,拟文如下作为小结。】

2019.7.13

        所有的人都同处于一个世界,但却又在各自的世界里活着。不同的因缘塑造不同的境遇,也区分出不同的认知,带来不同的感受。

      教育亦是如此,即使是在同一教育背景,享受着平等的教育资源,教育成果却依然有着云壤之别。但就算现实已然如此,似乎人还是放弃不了侥幸心,总是在期待万一——万一可以呢?因为从众的稳定而选择跟随的人,竟又完全不介意像赌博一样不确定的未来,实在是有趣的矛盾。

        学习知识技能没有错,对知识技能的放弃也是逃避而非教育的改革。但天赋者毕竟是少数,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别人家的,大多数人还是需要努力。可是无论怎样逼迫怎样努力,狗狗还是不适合拉车耕地。我们将时间与辛苦花费在不合适的事物上,本身就是一种自耗,力量全花在适应上,疲惫的身心没有办法做得更好。

      我想,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身处教育之中的每一个人在这条路上都应该不断思考: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人是知识技能的载体,也决定着知识技能的摄入。那么在对知识有所要求之前,所应明确的是否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生命是充满可能性的,去发掘其可能性,并最终使其能够自我醒悟自身的可能性,才让教育脱离了拉扯前进的阶段,具备长久的源动力。

        将时间轴放在现世之中,孩子是更稚嫩的生命,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至少最初建立在父母创造的环境之中。父母对孩子觉悟的希望,显然应从自身的觉悟入手。如何认知教育,如何认知自己,如何认知孩子……这条路上,无论走多久,都仅仅是开始。无常中蕴藏的诸多变化,绝不是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什么机构可以应对,面对无常的认识我们,接纳无常的,也只能是自己。

2019.7.13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