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记东莞乐享分舵98次拆书场
晚上,有一个小组讨论,讨论中,一件很小的事情,让我忽然一下没有了兴趣,整个情绪跌落了低谷。
这种情况,是不是很常见呢?是的。人只有三件事可做,且你正在做这三件事。思考。感觉。行动。
这个例子,它的普遍性就在于,我们经常会遭遇这种情况,事件——经过——发生——思考——感觉——选择行动。
事件:小组讨论,一件很小的事情引发兴趣的丧失,情绪跌落了低谷。
经过:小事情引发情绪的负面消极反应。
发生:小组讨论中的一件很小的事情。
思考:没有兴趣。
感觉:情绪跌落了低谷。
选择行动:沉默。
问题来了,情绪随时随地地发生,我们为什么总被他人影响,我们的情绪为什么总被他人左右?到底是谁?在破坏我们的情绪呢?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或者说会带来什么坏处呢?这样处理,真的是有效的吗?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美国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一生出版过70多本心理学著作,其中《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就是谈到管理极端情绪的方法。周日的拆书课,美女拆书家石思思带我们走进情绪课堂,共同拆解这本书,学习并探索管理情绪的方法。
一个小故事:你工作组里有两个人,不停地对任何事抱怨发牢骚。两人互相切磋,还想把你和其他人拉进他们的消极态度里。他们在你面前把每个人都贬损一遍,你知道他们在其他人面前也说你的坏话。他们浪费大量时间,常让整个小组无法安心工作,把其他人弄得心烦意乱,创造了一种消极负面的工作气氛。今天,两人中的一个第四次找到你(你正在设法做完自己的工作),“别干了,先听听他们要求我们做什么吧!”你终于忍无可忍了。
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在百度上找到这样的答案: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认为,认识在情绪产生中起决定作用。他们选择了两组大学生进行实验,首先为他们注射能产生情绪反应的肾上腺素,但告诉他们注射的是维生素,想研究维生素对视力的影响。随着将一组学生置于能引起快乐反应的情境中,另一组学生则置于愤怒反应的情境中。结果发现,那些处于快乐情境的人认为自己的情绪是快乐的,而处于愤怒情境中的人则认为其情绪是愤怒的。
而实际上,因为两组学生注射了相同的肾上腺素,所以生理上本来应该产生相似的反应,但实际两组学生的情绪感受明显不同,因此可以认为是认识不同所带来的结果,即情绪的产生源自于人的认知经验。
情绪源自于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你还记得姜昆的相声"虎口遐想" 吗?星期日一青工到动物园看老虎,不小心掉入虎池,面对近在眼前的老虎,再也没有了远处观赏时的悠闲与愉快,也没有了拨开人群仔细观看的渴望,在特殊的条件下,全没了观赏的兴致,唯恐避之不及,剩下的只有恐惧了。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变化呢?这就是因为人对老虎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跌人虎池后,老虎不再是供人观赏的动物,而成了吃人的野兽,这种对老虎评价的改变,则产生出了前后各异的情绪,所以说,情绪源自于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情绪其实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我们的认知经验的综合产物。但是知道了这点我们又要如何来管理情绪呢?
所以,现在,让我们尝试使用埃利斯的方法,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首先,改变对情绪反应的认知。情绪爆发的人,通常有一个认知,认为自己的情绪爆发,是别人引发的。(都是别人的错!)比如:妈妈情绪爆发,是因为孩子不听话。领导发飙,是因为员工做不好。心情烦躁,因为堵车。又比如说上面的事件,拆书家的情绪低落,是因为一件小事的发生影响了拆书家的心情,心情一下子不好了,是因为别人的原因导致的。再比如说上面的原文中中的案例,同事们的行为导致了文中的“你”情绪的大起大落,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心理学家给出正确的认知模式:ABC模式。“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导致不良情绪的不是外部刺激本身,而是你应对刺激的“思维模式”,称为ABC模式。那究竟什么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呢?——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学者艾里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心理咨询理论及方法。该方法重视不合理信念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即对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A)所持有的不合理的信念(beliefs,B)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等结果(consequences,C)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认知技术、情绪技术和行为技术使当事人的不合理信念得到改变,从而消除其情绪和行为问题,并达到无条件地接纳自己(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简称USA)这一治疗目标。由于该方法综合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技术,并着眼于解决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因此将其简称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A代表诱发事件。
B代表思维方式和不合理的信念
C代表结果。
我们来回顾这个例子。
情绪失控者的ABC模式:
A事件:同事们抱怨。
B思维:真讨厌,影响我工作了。
C反应:爆发。忍无可忍。
情绪自控者的ABC模式:
A事件:同事们抱怨。
B思维:同事们是他们自己,他们的行为对我没有影响。我坚持做自己就好了。
C反应:好心情依然保持,努力工作,不受同事们影响。
由此可见,A事件是导致C反应的必然原因吗?好象是,但其实并不是。因为B是由自己决定。所以,我们首先要抛弃错误的认知模式,情绪的问题并不是别人的错,原因其实在你的自己的思维出现了误差。情绪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对事件的看法、你的思维反应、你的行为,所有主控权都在你自己。
其次,通过改变思维反应模式,控制自己的情绪。
书中列出了10种常见的、错误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对照、反省、修正:
1.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
2.无法忍受在重要的任务中失败;
3.人和事都应该朝着我要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是,那就太可怕了;
4.如果发生了前面出现的糟糕的情况,那我一定要追究到某个人的责任,然后批评责备教育他一番;
5.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总是抱着深深的忧虑;
6.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法,我必须立即找到这些方法;
7.逃避困境和责任比正视问题要容易得多;
8.如果我事事不投入,只保持若即若离的关注,我就会永远开心;
9.因为我过去、小时候、最近发生的事情,造成了我现在的样子,我努力也改变不了;
10.坏人坏事不应该存在,当它们的确存在的时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其实这种种思维模式,我们发现它源自三大类:绝对化、灾难化、合理化。
一、绝对化
人际关系糟糕与自我痛苦的根源之《绝对化》:《绝对化》是偏激看待问题的一种自动化心智模式,是一种习惯性的性格倾向,会导致偏执的思维和表达。这种模式的思维和表达模式基本如下:如果离婚了,我就完了!孩子学习不好,将来肯定没出息!不能吸烟,否则会得肺癌!男人没有好东西!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结婚后肯定不好!
绝对化的思维和表达,是对自己的感受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的根源。以上面的案例为由,我们不难发现,绝对化的思维和表达在这里隐约可以找到痕迹。比如说:因为你对所遇到的人事物评判是很偏激的,导致你很想激动的说出来,否则你会感到难受!问题是,有可能你说出来你舒服,但别人听了可能很不舒服,肯定会反驳你、攻击你!你就不舒服了。所以,绝对化会带来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破坏情绪。
二、灾难化
灾难化思维:仅仅通过一次选择、一种情况或一项结果来定义自己的行为。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月的销售数据下降,就认为自己是一名不称职的员工;因为与朋友发生一次冲突,就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朋友;或者在一次痛苦的分手后,认为自己会孤独终老。。。研究证实,灾难化思维对我们的幸福感、自信心和人生成就都造成了伤害。而且,灾难化思维特别危险之处在于,它常常把自己伪装成富有成效的自我反省。但是,客观合理地评估我们的局限性是一回事,灾难化思维又是另一回事——灾难化思维既不客观,也不合理。如果我们要具备真正的自我意识并取得成功,我们就必须努力克服灾难化思维。
三、合理化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给自己的行为赋予合理、正当的理由,因此值得自己和他人的赞同。合理化有两种形式:“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酸葡萄”机制来源于伊索寓言,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用酸葡萄机制缓解自己的失落。甜柠檬机制是指,不仅自己不能够得到的东西是无价值的,而且显示出自己所有的东西是特别好的。
正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里有各种各样的乱七八糟的思维模式,并且它们影响到我们的客观判断和正确思考,因此,抛弃错误的想法,也就是通过改变B的思维模式,才能控制C,实现情绪自控。
那么究竟要怎么做呢?
拆书家石思思给出她的建议:
1、反思不恰当行为。
2、反思非理情思考。
3、质疑非理性思考。
4、思考更佳之选。
举个小例子,在某个工作事件中,你准备独立完成一项任务,这时同事A冷嘲热讽地说:“你能做好,别自不量力了。你看你啥都不会。……”
当此情此景发生时,你也许难过、伤心、怀疑、自卑……各种各样的情绪都有。当这些情绪左右你时,你哪还有心情工作呢?
但是如果你用ACBD来把自己的情绪梳理一遍,你可能就会很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A:你要独立完成某项工作,同事打击你。
C:难过、伤心、怀疑自己……
B: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绪呢?是因为什么思维在作怪?灾难化?合理化?绝对化?
D:怎么做才会更好?找出最优之选。拯救自己。
想起一个网络上的小故事: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还有一篇武侠小说里有这么一句名言:“他强任他强,清风抚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这个段子来自张无忌的故事:便在这万籁俱寂的一刹那间,张无忌突然间记起了九阳真经中的几句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在幽谷中诵读这几句经文之时,始终不明其中之理,这时候猛地里想起,以灭绝师太之强横狠恶,自己决非其敌,照着九阳真经中要义,似乎不论敌人如何强猛、如何凶恶,尽可当他是清风拂山,明月映江,虽能加于我身,却不能有丝毫损伤。然则如何方能不损我身?经文下面说道:“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说的是一种武学的境界,更是人的处世之道吧,淡然···不管你是什么都与我无关的这么一种心态!
而换个角度看这个故事,它又何尝不是:遭遇恶性事件,情绪低落沮丧,但忽然想起美女拆书家石思思的ACBD法则,咦,最优选择——不管你是什么都与我无关!
因此,为什么你的情绪会被他人左右?原因无他,关键在你!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放下情绪,放过自己,且待清风,明月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