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读书思与行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这本书谈及的是母子之间的读书会,从得知母亲患癌后到母亲去世过程中发生的读书故事,这样陪伴相处的方式太难得了。书籍是带领我们探索彼此想法的媒介,让我们可以自然地探讨那些我们关心但又难以开口的话题,也一直能让我们在焦躁紧张时有话可聊,隐秘的想法在读书过程中得到了表达和对话。一本本的书,承载了悲喜交加的情绪和回忆,贯穿了无数值得探讨的话题。陪伴,有心有方法;读书,有情有深度。
我相信命运,也佩服命运的调侃方式的多样,不要抹杀她对你的厚爱,也无可否认我们在她设的棋局中。愿我们和她至少能成平局,或者我们在努力奋进中征服了她。抓住生命原始的冲动,那是潜意识的告知。
我们不信仰上帝的人是否可以问问自己:“生而为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做些什么才好呢?”孤独的人只参照自己的生命而为人,温暖的人能参照他人的生命而为人。难怪圣人早有言:“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人恒爱之”。心安理得为人事,哪管他人论短长!如果我们读书时能联系身边事和国事来反思个人行为,这已经是阅读的意义。
“寻找自身的力量”,这是多么痛的觉悟!眼睛透露心灵,那是一面镜子,爱好生命的人,双眼能散发出生命的光芒,从不羞于表达对生命的热情!对真正喜爱的人,你的记忆永不褪色。想念和谈论就是怀念!身边人更需要心疼,枕边人更值得关心。人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仍在身边不必关心,常常见到无需担心,而那些始料未及的事发生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慌乱痛悔呢?隐隐作痛,不甘心命运的安排。对未来焦虑,充满危机感。没有绝对的,都只是偶然发生,怪罪环境的思想观念本身就是狭隘的。常常以“忙”“病”为借口而不关心家人朋友,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自私,学习作者母亲这样悲天悯人的情怀吧。
经历带给人生的是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未知的探索乐趣。如果无奈地退出某一舞台或离开某个环境,试着勇敢地包容和接纳自己的选择。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生活状态,不一定要等到七十岁。对自己对事情对他人都有清醒的定位,而不为他人的妄言所困扰,自成一统,不畏人事。远离狭隘的自我,给自己的观念松绑,正视对未知的困惑,在这种程度上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善于倾听的人更有深度,因为更加了解和懂得。自以为是的推荐,其实是不负责任的。我们永远都要提醒自己不要成为好为人师的讨厌的人。在提出任何建议和作任何评判之前,请尊重事实,想好承担的责任。在书中我们找到了认识生命的窗口,原来有知己早已做好了善解人意的准备。
《看 见》
《看见》是一部柴静自己的成长回忆录,贯穿着真实的事件和感受。这也是一部柴静成长过程中自我挣扎的自白书,一次次的新闻,就是一道道生命线,塑造了她认识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放下自己的狭隘、偏见和激愤,去经历去感受去理解去宽容,去让人性更加透明,去让生活更有希望,承受和挺住一切必然发生的存在,做生命、梦想、科学中的战士,唯生命不可轻视!
愿我们都能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知,愿我们都能学会理解和沟通,愿我们都能恪守独立理性的精神,愿我们都有认识事物的坐标系,愿我们尊重包容人性的弱点和多面性,愿我们都能承受生命之轻重,不兀自虚夸“完人”,不狭隘审判“恶人”。
柴静《看见-无能的力量》一章,介绍了卢安克。卢安克始终建立在对人(自我或他人)的理解的前提下,坦荡从容地为人处世,无欲无求地体验生命,崇高无私地关爱他人。他没有丰足的物质,却有独立自由的精神;他没有伟大的成就,却有自成一体的教育方式;他从不避讳自己的“无能”,也从不害怕跟别人不一样;他的脑子里没有障碍,只是实事求是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在为人处世、人生成就上没有目的的压力,也没有不必要的期待;他能听见自己的心,追随身上饱含的人性,用真实的感受去传递和唤醒他人,用行动实现沟通创造“无穷”的力量。
世俗观念的狭隘,限制了人的个性、尊严等的生存范围。一旦有冲突、越界、打破,必将遭受观念种数人的围攻和嘲讽,懦弱者自是在妥协后被“救赎”了,而倔强者虽遍体鳞伤仍将傲立于世。——《致柴静〈看见〉》
《非暴力沟通》
读完《非暴力沟通》一书,才明白沟通也有暴力和非暴力之分,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无时无刻不在过分地使用暴力沟通,或者因为赶时间怕麻烦,或者因为天性地羞涩暴躁,或者自私地以为家人朋友理所应当理解自己,或者有语言表达的障碍,或者因为恐惧焦虑不安愧疚嫉妒而无所适从……然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非暴力沟通能力,只要牢记四步(从观察到需要),区分表象和内因,重视体会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及需要,感同身受的理解,出于对生命的爱的需要,出于对自我或他人成长的服务的需要,才能让沟通有效让关系和谐,让生命散发热情始终丰盈。《非暴力沟通》对自我的训练和调解,讲解也十分具体,无论生命偶然发生的是什么,都首先观察自己,体会自己的感受,关注曾经忽视的需要,培养对自己的呵护与爱,明确地发出请求,这样的呼唤自然值得被爱和关注!修炼在路上,生命更自由!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越明确具体越好,这对一些人来说很困难,所以需要练习。《八万四千问》《看见》和《非暴力沟通》作者的国籍和身份虽不同,但对沟通这件事有同样深刻的认识: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他人;感受真实的内心才能走进另一个内心;生命本无所畏惧,因为盲从无知、心不自由而寝食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