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读书@产品

PM书单:《用户体验要素》| 摘记

2018-12-11  本文已影响110人  好奇宝宝Zn

第一章 用户体验为什么如此重要

好的用户体验的体现方式:

1.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是畅通高效的,快速高效的帮助用户完成某个任务(比如通过好的交互工具)

   如果产品花里古哨,让用户不明白如何使用,则是失败的,所以产品的“特性”和“功能”要明确,这将直接影响用户忠诚度。

2.减少用户的犯错率

3.转化率:衡量用户体验的效果。

   通过跟踪百分之多少的用户被转化到了下一个步骤,就能衡量产品在达到商业目的方面的效率有多高。

第二章 认识这些要素

五个层面:

1.表现层(感知设计):UI

2.框架层(界面设计&导航设计):页面布局,元素的排列方式,比如交互元素的位置

3.结构层(交互设计&信息架构):确定产品各种特性和功能最合适的组合方式,设计用户如何到达某个页面

4.范围层(功能规格&内容需求):产品所涉及的功能

5.战略层(用户需求&产品目标):产品的范围由产品战略层决定。

影响用户体验的额外因素:

1.内容

 大多数产品能提供给他们用户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用户认为有价值的内容。用户不会仅仅为了体验交互乐趣而使用产品。

2.技术

 你所能提供给用户的体验状态主要由技术来决定。

第三章 战略层

影响产品成功的两个问题: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产品目标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用户需求

1.产品目标需要明确:

商业目标:为企业赚钱或为企业省钱。

品牌识别:企业的品牌形象。

成功标准:一些明确的与用户行为相关的数据定义,如回访量,转化率等

2.用户需求:用户是谁?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1)用户细分(做用户细分的目的: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不用,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矛盾)

   细分用户群:较小的、有共同需求的小组,如人口统计学(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收入等)的标准划分用户

   消费心态档案:同样的年龄段、同一地点和同一收入水平会有相似的观点

   用户对技术的熟悉程度和适应程度

   用户对产品提供的相关内容的知识程度

2)建立用户画像

   人物角色代表不同用户群体的真实需求

第四章 范围层

产品需求文档的意义:

了解你在建设什么产品

了解你的产品不需要建设什么

1.定义需求

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图上标出了五中不同类型的需求实现带来的用户满意度的变化,分别是必备型需求,期望型需求,魅力型需求,无差异需求和反向需求。

2.功能规格说明

乐观:描述系统将要做什么去“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具体:尽可能详细的解释清楚状况,比如对某些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义(比如不同维度)

避免主观语气:找到某种方式明确说出要达到的标准

3.内容需求

应提供每一个特性规模的大致预估:

文本字数、图片像素大小、下载的文件字节、PDF或音频文件等相对独立元素的大小等。

4.确定需求优先级

影响需求可行性的三个因素:

技术的局限

时间有限

资源有限

任何不符合当前产品(或项目)的战略目标的特性建议,都要通过范围定义进行排除。

第五章 结构层

结构层的定义:

功能型产品——交互设计:关注于将影响用户执行和完成任务的元素。

信息型产品——信息架构:关注如何将信息表达给用户的元素。

1.交互设计:

描述“可能的用户行为”,同时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这些用户行为。即技术关心的问题 “做什么”和“怎么做”。

好的产品是用户可以预测如何使用产品。

2.信息架构:

1)结构化内容:

 产品结构化的意义:帮助用户快速找到内容,教育、通知或说服用户。

建立分类体系的两种方式:

从上到下(战略层驱动):从最广泛、有可能满足决策目标的内容与功能开始分类,再依据逻辑细分出次级分类。

                                           局限:内容的重要细节可能被忽略。

从下到上(范围层驱动):先将已有的内容放到最低级别的分类中,然年后再将它们分别归属到较高一级的类别,逐渐构建出能反映的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的结构。

                                           局限:过于精确地反映现有内容,不能灵活地容纳未来内容的变动或增加。

判断产品结构质量的一个方法:

  用户到达某一点的点击数;

  用户是否认为每一个步骤都是合理的;

  当前步骤是否自然地延续了上一个步骤中的任务

2)结构方法:

 矩阵结构:允许用户在节点与节点之间沿着两个或多个维度移动。优点是,可以帮助“带着不同需求而来”的用户。

 自然结构:不遵循任何一致的模式,没有太强烈的分类概念。适用于,探索一系列关系不明确或一直在演变的主题。

 线性结构:小规模的结构,例如单篇的文章或单个专题;

                   大规模的线性结构,被用于限制那些需要呈现的内容顺序对于符合用户需求非常关键的应用程序,如教学资料。

3)组织原则:

创建一个与“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相对应的、正确的结构。

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

4)语言和元数据

命名原则:使用用户的语言,保持一致性。

受控词典:保持一致性的工具,让用户感到自然的命名原则的最有效方式。

类词词典:提供常用的、但未纳入该产品标准用语的词汇一共选择,可自行添加内部专用术语、俚语等进行补充。

元数据:关于信息的信息,即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描述内容的信息。

聪明的搜索引擎=类词词典(区分禁用词和首选词)+元数据(查找首选词)

第六章 框架层

框架层的定义:确定详细的界面外观、导航和信息设计(原型设计)

界面设计:提供给用户做某些事的能力,即用户真正接触到结构层的交互设计中确定的具体功能。

导航设计:提供给用户去某个地方的能力,即用户通过导航可以产品设定好的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内容需求。

信息设计:传达想法给用户。

1.习惯和比喻

1)习惯

 不要打破常规,从而增加用户的挫折感,反而适得其反(如设计非标准电话按钮);

 当某种不同的方式有很明显的益处时,才应该试着谨慎地违背一些习惯,但必须要有充分的、明确的理由;

 让界面与用户早已养成的习惯保持一致,同时界面也要与自身内部保持一致。

 2)比喻

     某些情况下,可以为了某个功能,而模仿现实世界的某个物体来设计界面(如像翻书一样“翻过”一页);

     产品内容需要提供一定程度的上下文,从而帮助用户更好的猜测你的比喻;

     大多数情况下,一部分用户总是猜测不对,更好的方式是减少用户在理解和使用产品功能时的猜测要求。

2.界面设计

成功的界面设计是能让用户一眼就看到“最重要的东西”的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的技巧:

 当界面第一次呈现给用户的时候,仔细考虑每一个选项的默认值,如复选框中默认选中的状态;

 自动记住某个用户最后一次选择状态的系统。

3.导航设计:清晰的告诉用户“他们在哪儿”“他们能去哪儿”

 导航设计必须完成的三个目标:

  1)提供跳转的方式;

  2)传达出这些元素和所包含内容之间的关系(链接与链接、链接与用户);

  3)传达出它的内容和用户当前浏览页之间的关系。

4.信息设计:用一种能“反映用户思路”和“支持他们的任务和目标”的方式来分类和排列这些信息元素

第七章 表现层

表现层定义:框架层的感知呈现

1.忠于眼睛

成功的设计,用户眼睛的移动轨迹的模式应该有两个特点:

流畅性:遵循的是一条流畅的路径;

引导性:为用户提供有效选择的、某种可能的“引导”。

2.对比和一致性

对比:通过对比(如颜色对比),突出重点

一致性:内部一致性和外部一致性

 内部一致性:确定有可能在产品各种各样的界面、导航和信息设计等不同环境中反复出现的设计元素。

 外部一致性:使用统一的品牌标识。

3.设计与规范

设计:视觉设计不一定要精确的按照原型来做,只要考虑到了相关的重要级别以及原型中各元素的组合关系。

规范:包含从最大到最小范围内的所有元素的标准,如设计栅格、配色方案、字体标准或Logo规范。

第八章 要素的应用

(一些在应用中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1.了解你正在试着去解决的问题。

比如问题时页面的紫色大按钮。

表现层:是按钮太大还是颜色不合适?

框架层:放的位置不合理?

结构层:按钮代替的功能不是用户所期望的?

2.了解这些解决方案所造成的结果。

在更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时,都要搞清楚一个问题: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3.不要以“节省项目时间或金钱”的名义对用户体验问题敷衍了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