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专一”
最近参加了一次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培训会,获得的心得并不是培训会的内容,而是与邻座老师的短暂交流,时间只有几分钟,但像粒种子一般种在心里,总会不时地想起它。
当时这位老师手里拿着一本书,书页已经翻阅一多半,我与他并不熟识,或许在校园里远远地见过吧,当我坐下时,他很自然地说这本书写得蛮有道理的,我看被他翻阅的部分有清晰的折痕,书页有些曲翘,而不是随意跨页翻阅,我的第一反应是“他认真看过”,或许他不是对我讲心得感受,但是我主动地接着问: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见我在问他,他颇感兴趣地侃侃而谈起来:“嗯,我觉得书里讲得打坐,就是佛家说的修禅,很有道理,你看这里写道‘它可以减轻痛苦’等等疗效”,我的心里马上浮现出一个词“冥想”,他继续说着:“这个打坐,可以让你静下心来感知身体,感知你的内心”。
说实话,我对冥想并不了解,但知道它叫“meditation”,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很有阅历的韩国留学生曾跟我说过他在加拿大上这门课,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这门课肯定很有学问的,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才能达到,而且它一定与“专注”有关。
今天,面对一坐就是三个小时半的考生,有的80后、有的90后,他们有不同的经历也有此时相同的短暂。站在现场,心想:如果我是考生,面对电脑右上方的倒计时,三个小时半的专心答题,也真的很久违了。毕竟总会身不由己地感受到一句箴言:“年龄不饶人”,已不再是18岁的大学生,不再是16岁冲刺高考的我,做的事情可以附加“投入”“专一”这样货真价实的修饰。那个时候,为了写一篇论文,可以在一列书架上翻阅一天,没有患得患失的心理负担;为了钻研出几道物理试题,可以熬到深夜,但很充实快乐;为了写一篇珍爱的小说读后感,可以先大哭一场,含着眼泪写下当时的所思所感,情感宣泄得酣畅淋漓,尽管有泪痕浸渍笔墨,但很安心。那个时候,有很多很多可以去投入地、专一地做事的条件,而现在都不可能了。
例如,对一个80后说:专一地睡觉、专一地吃饭、专一地看书、专一地工作、专一地思考,仔细想想,根本不太可能。当我们进入社会以后,责任就随之而来,要对父母负责、对儿女负责、对老板负责,太多的责任、太多的压力,就连吃饭都变成了赶着时间去解决,身体精力的高消耗甚至带来失眠的困扰,“专一”这个词儿越来越淡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渐渐地,专一的时间缩短成了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例如五分钟的安静看书、五分钟的静心睡眠、二十秒的专心思考,在夹缝中让自己静下心来,进入“专一”的状态,沉淀一小会儿。
我也同意那位老师的观点,打坐很有道理,但我更倾向于选择留出点时间让自己“专一”,对自身来说,专一会和“独处”“安静”相联系,它就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最真实的你,你可以看到真实的面容、真实的心跳、真实的灵魂,你会去思考:你真的愿意改变这个真实吗?你是否喜欢这样的真实?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方向、需要进步,没有人愿意成为行尸走肉、任人踩踏,不愿服输的心跳一直都在,但光有想法没有行动,就形同虚设了,这个时候,你的真实将是前行路上的驱动力,或许,这就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不忘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