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古典音乐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4.3.4

2019-08-13  本文已影响1人  静默斋谈乐

弥撒

弥撒一词通常用来描述早期基督教和中世纪拉丁圣餐礼。而从十一世纪定型直到今天,仍有人在创作弥撒,所以弥撒几乎可以算是最古老的基督教音乐体裁。中世纪弥撒的圣咏和十二到十六世纪弥撒的多声部音乐在这段时期的西方音乐史上处于中心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声部常规弥撒也是欧洲艺术音乐最重要的体裁之一。我们在前面讨论过,在拜占庭东正教音乐中,弥撒对应的是圣礼仪,在其它方言圣咏中,也有早期弥撒体裁的对应物。

弥撒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弥撒的拉丁语写法missa意为“解散”,来自圣餐礼结束时主祭的惯用套话“礼毕,会众散去”(Ite,missa est)。弥撒是对“最后的晚餐”象征性重演的仪式化,其中心环节是祝圣和分发象征基督肉和血的面包和酒。

据说在最早的弥撒“最后的晚餐”上就已经有了歌唱。马太和马可在福音书里都记载了“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如果像福音书里记述的那样,最后的晚餐发生在逾越节前夕,这首诗(hymn)可能是旧约《诗篇》第113-118首的颂赞诗(Hallel)。可见,弥撒起源于犹太宗教仪式聚餐,这种聚餐经常伴随着宗教歌曲,这一特征也保留在早期基督教集体晚餐中。

对基督教圣餐礼最早的完整描述来自殉教者犹斯定(Justin),那时的圣餐礼不再是傍晚的庆祝仪式,而是在星期日清早举行。四世纪的圣餐礼的整体形态包括第一阶段读经、教诲和祷告,也称为前弥撒(Fore-Mass),之后是专用圣餐仪式,拿出圣体,对着圣体祷告并分发给参与者。后来在前弥撒结束时引入了解散未受洗的受诫者(catechumen)的过程,因此前弥撒也被称为“受诫者弥撒”(Massof the Catechumens),正式的圣餐礼则被称为“信徒弥撒”(Mass of the Faithful)。

犹斯定的描述并没有提到诗篇吟唱,很可能这时期的圣餐礼没有分立的演唱诗篇和赞美诗的环节,很明显演唱环节更适合晚餐而不是清晨的教诲仪式。直到四世纪晚期,诗篇吟唱才成为仪式的独立环节,这时期的教父学资料提供了充足的证据。在前弥撒阶段出现诗篇吟唱的原因还只是推测,但毫无疑问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这个时期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解放的基督信仰具有日益增加的公开性,礼拜仪式也具有了庆典特征。巨大的石头长方形教堂的声学环境也迥异于早期的房子式教堂,圣餐礼也受到当时发展起来的演唱式的日课和流行的诗篇吟唱式的守夜活动的影响。四世纪的文献显示,诗篇吟唱已经在圣餐礼的前弥撒和分发圣体两个阶段牢固地建立起来。分发圣体是一个欢乐的过程,这时没有任何读经和祷告,并和傍晚会餐保持着联系。分发圣体时演唱的诗篇通常是第33(34)首,因为这首诗的第八段有非常合适的歌词:“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

圣餐仪式

许多四世纪和五世纪的教父学证据表明在前弥撒阶段通常更多地只演唱一首诗篇,而不是多首,而且诗篇吟唱并不是对读经的应答,而是并立的独立环节。这首在前弥撒上演唱的单独诗篇是升阶经的原型,在忏悔期演唱的没有应答的诗篇可能是特拉克特的原型。在其它情况下,特别是在逾越期,诗篇应答是欢呼式的阿里路亚,因此也可以说古代升阶经诗篇有时候也采用阿里路亚的形式。而真正的阿里路亚原型需要在前弥撒中有规律地演唱两首诗篇,这种情况首次记录在五世纪早期的耶路撒冷的《亚美尼亚语圣经选读》中。很可能这种东方的惯例早于西方并在后来对其产生了影响。

总的来说,在五世纪之后古代基督教处于尾声的时候,西方弥撒具有如下一般特征。弥撒仪式开始于主祭突然的致意,然后立即进入读经环节,在《福音书》之前通常只有一次读经,经文经常来自《使徒书信》。在《使徒书信》之前或之后是读经者吟唱一首诗篇,这首诗篇经常由会众以有旋律的叠句应答,包括逾越期的阿里路亚叠句,而在忏悔期通常没有叠句应答。《福音书》吟诵是一种大型庆典,之前是点燃蜡烛的行进。读《福音书》后是主祭基于一种经文进行布道,接下来是受诫者的祷告和解散。随即而来的是信徒的祷告和带来圣餐用品,但这时还没有出现后来的《奉献经》诗篇吟唱。主祭开始对圣体进行圣餐祷告,并和会众致意问候。圣餐祷告是声音很大的咏唱,互相交换问候已经十分接近早期中世纪的形式。祷告的预备部分以演唱所有的《圣哉经》作为总结,整个祷告以会众庄严的“阿门”结束。圣餐祷告之后是“和平”(Pax)祷告、切分祝圣的面包和主祷文,然后向所有参与者分发圣体,这时要演唱一首诗篇,通常是第33(34)首,并用“尝尝主恩的滋味”做应答。最后众人散去。

由于蛮族入侵的破坏,教父时代之后到格列高利礼仪形成之间的罗马弥撒发展的资料很少,直到《罗马圣务指南I》(Ordo romanus I)的出现。这部礼仪书描述了约700年时的教皇弥撒(Pontifical Mass)。这种仪式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西方拉丁基督教世界举行的弥撒的模型,实际上成型弥撒的所有主要祷告、读经和圣咏都已经展示在其中。

教皇每天都轮流在罗马不同的教堂举行弥撒,这些教堂被称为站台教堂(stational church),在八世纪初已经有大约三十座。教皇和扈从一起到达站台教堂,在入口附近的圣物收藏室更衣。在从教堂中殿走向祭坛的行进过程中,要演唱专用《进台经》交替圣歌,之后歌唱学校要演唱《进台经》诗篇。到达祭坛时,教皇向祭坛鞠躬并祷告,对神职人员致以和平问候,然后对歌唱学校点头,示意对诗篇吟唱收尾,并开始演唱天父的《光荣颂》和重复之前的交替圣歌。接下来仍由歌唱学校演唱《垂怜经》,教皇起头演唱《荣耀经》,最后是教皇朗读短祷和弥撒引导仪式结束的专用演说。

教皇和神职人员在祭坛后面的半圆室入座后,副助祭登上读经台的台阶吟诵《使徒书信》,接着一名领唱手持《圣咏集》登上读经台吟唱应答圣歌或《升阶经》,这时已不再是教父时代完整的应答诗篇,而是繁复的应答圣歌和同样繁复的诗文以及重复应答圣歌。然后,第二名领唱根据场合演唱阿里路亚或特拉克特。阿里路亚在教会年的大部分节日里演唱,包括一首狂想曲式的应答阿里路亚、中等程度华丽的诗文和重复阿里路亚。特拉克特只在忏悔期演唱,没有应答,而代之以诗篇或几句诗文,演唱方式也只有有限的几种繁复的吟唱公式。仪式的这一部分随着助祭演唱《福音书》而达到高潮,主祭手持《福音书》,由两名手持蜡烛的襄礼员和两名手捧香炉的副助祭引导到读经台上。

《罗马圣务指南I》和其他罗马圣务指南都没有提到讲道,这种省略有些奇怪。这个时期的弥撒也没有《信经》,这种常规圣咏在十一世纪才进入到罗马弥撒中,而且也没有受诫者的祷告和解散以及信徒的祷告,这些仪式已经不在罗马弥撒中了。未受洗者现在允许参加弥撒的圣餐礼部分,前弥撒的祷告已经转移到仪式的引导部分中,即七世纪末还是连祷的《垂怜经》形式。弥撒传统位置处缺少的祷告标记为“Oremus”(让我们祈祷),由主祭在《奉献经》的开头进行祷告。

教皇弥撒

被称为《奉献经》的专用圣咏包括一首起始的旋律为中等华丽的圣咏和接下来的两句或三句诗文,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祭祀动作。在这期间教皇要接受包括酒和发酵面包等在内的礼物并洗手,神职人员准备礼物,教皇对礼物祝圣。在这些仪式的结束阶段,教皇向歌唱学校点头示意结束《奉献经》,并亲自演唱带有一系列问候的《序祷》。《序祷》以神职人员演唱《圣哉经》结束。接着教皇以“因此,我们”(Te igitur)开始《规训》(Canon)。《规训》在八世纪末时是默读的,但在《罗马圣务指南I》的时代要轻声诵读,而不是像早期教会时期那样大声咏唱,它也没有被举起圣餐和圣餐杯所打断,这些动作直到十三世纪才引入到弥撒中。《规训》以“永永远远”结束,众人应答“阿门”。

八世纪初的《圣体经》仪式引导部分和早期教会的顺序不同,先是《主祷文》、然后是“和平”祷告,最后是切分面包。在切分面包过程中要演唱《羔羊经》,它是教皇赛吉阿斯一世在位期间(681-701)引入的。圣体按照等级顺序分发给神职人员,然后是平信徒,先男后女。神职人员和平信徒分居于教堂两侧。在以后的世纪中,平信徒参与圣餐礼的频率显著下降。在分发圣体时,歌唱学校演唱《圣体经》,其外部结构很像《进台经》,包括专用交替圣歌的诗篇。当分发完毕时,教皇通过点头示意让歌唱学校停止演唱诗篇,以天父的《光荣颂》和交替圣歌结束。《圣体经》后是主祭诵读称为《后圣体经》的演讲,然后宣布“礼毕,会众散去”,众人应答“称谢于主”(Deo gratias)。教皇和神职人员返回行进队列去更衣室。公元1000年之后,当弥撒中没有《荣耀经》时,以日课常用的标准结束程式《让我们称颂主》代替“礼毕,会中散去”。

在十一世纪时,弥撒的结构就已经基本定型并保持了下来。下面给出公元1000年时的弥撒结构。括号后的原文大写形式表示使用自由旋律,小写形式表示使用某种吟诵方式。字母“P”表示专用部分(Proper)圣咏,“O”表示常规部分(Ordinary)圣咏。

(一)前弥撒:

入场仪式:

(1)进台经(INTROIT,P);

(2)垂怜经(KYRIE,O);

(3)荣耀经(GLORIA,O);

(4)短祷(Collect,P)。

读经仪式:

(5)使徒书信(Epistle,P);

(6)升阶经(GRADUAL,P);

(7)阿里路亚(ALLELUIA,P)或特拉克特(TRACT,P);

(继叙咏)(SEQUENCE,P);

(8)福音书(Gospel,P);

(9)布道(Sermon)(可选择);

(10)信经(CREDO,O)。

(二)祭献弥撒:

奉献仪式:

(11)奉献经(OFFERTORY,P);

(12)祷告和诗篇25(Prayers and Psalm 25,O);

(小规训)(Little Canon);

(13)默祷(Secret,P)。

圣餐祈祷:

(14)序祷(Preface,P);

(15)圣哉经(SANCTUS,O);

(16)规训(Canon,O)。

圣餐礼:

(17)主祷文(Pater noster,O);

(18)羔羊经(AGNUS DEI,O);

(19)圣体经(COMMUNION,P);

(20)祈祷文(Prayer,O);

(21)后圣体经(Postcommunion,P);

(22)礼毕,会众散去(ITE,MISSA EST,O)或《让我们称颂主》(BENEDICAMUS,O)。

唱片推荐

标题:格列高利圣咏——圣诞节

演奏:Benedictine Abbeys Montserrat Münsterschwarzach

厂牌:DG,459421-2,2CDs

唱片简介

弥撒是天主教礼仪中最神圣的部分,弥撒音乐也是西方基督教音乐甚至西方音乐的核心艺术成就之一。弥撒作为“最后的晚餐”的礼仪化形式,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在十一世纪基本定型并保持至今。弥撒圣咏分为根据周日和节日而变化的专用部分和歌词反复使用、始终不变的常规部分(垂怜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在弥撒中还有读经、布道、祈祷、分发圣餐等多种仪式,时间可能长达数小时,因此很少有录制弥撒完整过程的录音专辑,一般仅录制音乐部分。本专辑内容是德国明斯特施瓦察赫本笃会修道院合唱团录制的三部圣诞弥撒和一部主显节弥撒(另有圣诞日课)的格列高利圣咏,既有专用部分也有常规部分,是了解弥撒圣咏的优秀专辑。该团的演唱风格是典型的保守、朴素、虔诚、平静的修道院派风格,让人感受到心灵上的洗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