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IT·互联网

如何有效解决问题?(附方法论与案例)

2024-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产品方法论集散地

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解决问题,而输出解决方案就属于关键工作。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
‒ 每天面临的问题很多,感觉分身乏术;
‒ 或每天找你提需求的人很多,感觉无暇应对;
‒ 或你觉得足够了解用户需求,输出解决方案并上线后,发现无法解决用户的问题,只能二次返工;
‒ 等等。

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养了一头大象。这头大象非常庞大,力大无穷。有一天,国王突发奇想,想考验一下国内的盲人,于是命令他们来摸大象,然后描述大象的样子。

第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他说:“大象就像一根大萝卜。”

第二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他说:“大象就像一把大蒲扇。”

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他说:“大象就像一根大柱子。”

第四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肚子,他说:“大象就像一个大鼓。”

第五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说:“大象就像一根绳子。”

第六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说:“大象就像一把长矛。”

国王听了盲人们的描述,哈哈大笑,感叹道:“你们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大象真正的样子。”

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能片面地看待以及解决问题,而是需要看到整个系统后,通过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去解决问题

案例:如何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有效解决问题?

2021年时,我新入职一家知名教育企业做产品,我们有直播课业务、素养课业务、进校业务等多条业务线,所以采取的产品模式是【中台+业务方】模式。中台负责统一建设共性产品,而每个业务线基于自己的业务需求,基于中台产品之上进行迭代。

以我所在的素养业务线为例,我主要负责辅导老师工作台,它是基于中台能力之上进行研发的模式,当我调用与梳理好需求,准备落地时,却发现这种模式的弊端。即几乎每个需求都需要中台研发同学的参与,因为数据、产品架构都是中台在存储与控制。

比如辅导老师工作台的学员列表显示的是全部学员(包括在读以及退课、转班等),而辅导服务只针对在读学员即可,至于退课、转班等失效学员,期望可以剔除。

所以摆在我这个新人的面前的是三个选择:

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选?

我哪个都没选,而是寻求第四个选择(即根本解)。

原因是:

怎么理解?

举个例子。

如果你5岁的儿子的鞋带总是容易散,而他自己又不会系鞋带,你会怎么办?

方法论:从系统的根本解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人

我们日常有句话叫“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而对于系统性问题,咱们可以叫它“求之于系统,不责于人”。

什么叫系统性解决方案?

系统 = 目标 x 要素 x 连接关系。所以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本质,就是从目标和连接关系入手解决问题,而不是指望其中的要素(如人)的改变。

以上述案例为例,我们一起来拆解一下。

首先是目标

我方目标与中台目标是有差异的,是单一业务线与多业务线需求重心不同所带来的优先级判断的差异。

所以,如果要解决问题,你就需要双方达成目标的一致。

第二是要素

双方都在“争夺”中台产研资源的话,你的解决方案,无论是期望业务方产研人员的努力(如找领导或产品求人),还是中台产研人员的善良(如把你的业务需求当做自己的事情),都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第三是连接关系。一般连接关系有: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滞后效应。

从因果链看,如果我方需求与中台需求匹配度越高,则需求被解决的概率越大,而动用的产研资源最少。所以我们双方就需要共同共建与维护一套统一的需求池;

从增强回路看,如果我方与中台方的研发资源,可以最大化共享,有效避免双方的推诿或掣肘,则可以有效构建一个从需求到落地的增强回路,有效解决全公司辅导老师的人效问题;

从调节回路看,辅导老师工作台的建设是一个节点,当产研投入小于收益时,则会减少对应投入,相关人员要么转到其他方向,要么进行人员裁撤;

从滞后效应看,辅导老师工作台的收益是有一个巨大周期性滞后,所以你是无法寻求到有效证据(或数据),可以证明你的需求优先级,一定高于其他业务线(或中台需求)。

从系统层面设计问题根本解

最终,基于以上分析与梳理可知,解决方案不应该依赖产品经理的努力或付出,也不能依赖中台产研人员的善良,也不依赖素养方向辅导老师的诉求等,而是需要一个符合我发跟中台产研方,在目标、要素、连接关系上,保持一致性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1、目标:以中台业务目标为核心,用最小化成本解决全业务线的所有需求;

2、需求池:双方不再单独维护各自需求池,而是共同维护一套全业务线需求池;

3、机制:双方(甚至多方)共建一套需求共识机制,每双周双方一起评估、沟通需求优先级与排期;

4、产品方案:双方一起确认需求解决方案,是属于多条业务线的共性需求,则统一至中台解决;否则业务线自行解决;

5、组织架构:不再保持两个产研团队的独立性,而是统一为同一个团队,只是内部分工有所侧重。

延伸:这个方法论,还能怎么用?

如果你每天都面临非常多的需求,甚至销售、客服等提需求无成本,导致需求“泛滥”,怎么办?通过机制跟需求池解决,而不是期望他们依靠他们可以理解你而少提需求;

如果你负责的项目,研发同学排期比较长,或习惯性延期,怎么办?通过班车制或项目管理软件,细化和透明每个时间节点与排期,并进行自动化提醒,而不是期望他们的自觉性;

如果你给用户设计解决方案,是否有依赖人的部分?如果有,请设计为完全依赖系统或机制,而不是期望用户可以如你所预期那样去使用系统。

总结一下

1、方法论:今天主要分享了一个方法论(即从系统的根本解去解决问题,而不依赖人),以及对应面对问题的三种解决方案(症状解、原因解、根本解);

2、因式拆解:提出【系统 = 目标 x 要素 x 连接关系】公式和四种连接关系(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滞后效应);

3、结论:建议从目标、连接关系入手去寻求根本解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人或症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