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

读《学习之道》的一点感悟

2018-06-21  本文已影响5人  文中书迟
图片来自网络

一年前,我就读过这本《学习之道》,只是当初并没有怎么重视这本书,自然也没有践行书中的精华内容。

一年后,我重读这本数,发觉在这一年来,我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书中都提到并给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

那么,下面就来说说我读这本书的一点最大的感悟。

《学习之道》一书的作者由美国工程学教授芭芭拉·奥克利,她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讲述如何更好的学习,所讲述的内容多以最新的认知科学研究为例证,再加上作者简洁而有趣的语言,让人在阅读中能够获得很多的学习反馈。

纵观全书,我认为有一点是值得拿出来说——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1、什么是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自21世纪初以来,神经学家就已经对大脑中两种思维网络模式间的互相切换取得了研究上的长足进步,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和更加放松的休息状态。这两种思考状态基于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我们将其称为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为了更好地认识到这两个模式,我们想象有一把手电筒,当调到“专注模式”时,手电筒的光束强、集中、范围小;而调到“发散模式”时,手电筒的光束范围广、分散且不集中。

2、为什么会有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这跟我们的大脑有关,大脑的左半球与慎重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项联系更紧密,擅长处理连贯性、富于逻辑性的思考。而与大脑的右半球相关的,则更多是像四处扫视环境、与他人互动或是处理情绪之类的活动。同时,应对即可发生或是宏观问题的处理也与大脑的右半球有关。

注意,无论是专注模式,还是发散模式,都要求两个大脑半球同时参与。任何学科中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两种基础思维模式之间的互相切换。

3、如何运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第一,专注模式无解时,要切换到发散模式

我们要明白到一点,那就是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是互相存在,且可以自由转换的。

当外在环境需要大脑切换到哪个模式,那么哪个模式就会出现。

香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当年在香港的大公馆任职,每次碰到文章写一半写不出来,他就立马离开办公室,到外面走一个小时再回来继续写。奇妙的是,每当他回到办公室时,灵感如泉涌,立马就把文章写好。

金庸写作时的表现就是两种模式的切换,当在专注模式行不通时,就可以立马切换到发散模式,且结果是往往有解。

19世纪中期,一位善于发明的化学家亚历山大·威廉姆斯也发现,独自散散步对他工作进展有帮助,抵得上在实验室苦战一星期。在很多领域,散步是万能灵药,许多著名作家,如简·奥斯丁、查尔斯·狄更斯,都在经常性的长时间散步遇到缪斯女神。

之所以散步对他们有帮助,是因为当他们因某个问题无解,而散步就能使人处于发散模式。

第二,无论做什么,首先要启动专注模式

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会专注到这个问题中去,专注地找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怎么解决、怎么避免以后发生同样的问题。

反过来说,我们遇到问题时,首先就启动发散模式,这样一来思维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到处乱跑,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也就创造“费曼技巧”的费曼。

有一次,费曼坐在康乃尔大学的自助餐厅里,注意到一名学生把一个盘子扔向空中;这个盘子摇摆晃动着,红色的康乃尔大学校徽在它上面盘旋着。

但是,一个特殊的细节吸引了他——盘子上校徽的转旋要远远快过盘子的晃动。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他现在知道,对此着了迷,尽全力解决该问题。他建立了一个表达角度、旋转和晃动间关系的方程式,并解出"质量粒子的运动“。

费曼遇到问题,首先是集中精力关注该问题,然后专注地寻找解决方法,这时他启动的是专注的模式。如果说,费曼此时启动的发散模式,那么对该问题的就没有那么专注。

所以说,遇到问题时,首先要启动专注模式。

第三,切换到发散模式的10个小技巧

在紧凑的专注模式之后,利用发散模式的办法奖励自己。

方法:

跳舞

开车兜风

冥想或祷告

睡觉

散步、慢跑或游泳

听音乐,尤其是纯音乐

睡觉

绘画或涂鸦

用乐器演奏熟悉的歌曲

去健身房

当你感觉到在专注模式下遇到困难时,就立马切换到发散模式。

我写这篇文章到三分之一时,我写不下去,我便决定吃糖的东西,我就吃了个甜筒。

吃完之后,感觉跟没吃前是不一样的,于是就继续写下去,并且写到了这里,哈哈!

4、小结

对待,我们可以从认知科学角度,尤其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毕竟我们学习是一种大脑活动。

《学习之道》不仅仅是讲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也讲了大脑记忆、心理障碍等方面的内容。

在阅读中,我认为最重要是要弄清楚大脑是如何影响学习,之后才能更好地去学习!

加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