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何以修通?
文/臻知夏
图/网络(侵删)
![](https://img.haomeiwen.com/i8958267/2dff604b4bec7f6f.jpg)
情绪是受事件还是想法影响?
有些人在遇到开心之事后,好心情可能持续很久,这个时候第三人有求于他时,或会在好心情之下欣然答应。
而一些人认为特别糟糕或倒霉的事在自己身上发生时,情绪失控或牵怒于他人,在第三人需要其相帮时,或会显露出无暇顾及的淡漠。
情绪带给人的影响有多大?
有人说,乐观派的人凡事会往好处想,这样即便结果多有不如意,但做好了心理建设,再差的果也能坦然接受。
而有的人却对人事追求理想化,抱着“绝对”和高标准对待己身,自然及于他人。在遇之不能接受的人与事时,往往会陷入到自我否定与不能自拔的负向情绪中。
他们将情绪的好坏归结于事件本身。
如在亲子关系中,因为某件日常小事,也会在冲突中不断显露双方的矛盾与处理方式。
周末,孩子在吃完饭后,母亲照其惯例叫孩子扫地或拖地,一方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从中体会劳动的意义。
孩子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欣然答应,而是以要学习为由拒绝。
母亲从孩子的说话语气及行为,明显看出其内心的真实意图,不免多说了几句,其间亦充满了火药味。
冲突开始。
不愉快在不友好的言语出现后,双方都进入到临危之态,从一个本该说事就事中,继而泛化到和此事不着毛钱的彼事中。
失控的情绪如脱僵了的野马随意奔跑,不论是一方的行为还是另一方的语言,都在那样的碰撞下达到了顶峰。
言语有时能够伤人于无形,在失智的情绪下,所言所语好像都偏离了该有的轨道。
这时只要离开那个特定的环境,情绪的直升高度会有所下降,待平复之后,或会陷入到“我这是怎么了?”“他怎么能那样呢”?的内疚与抱怨中。
问题回到本身。
到底是事件本身引起了母亲难以忍受的情结还是对孩子不认同的言语所致?
我们会发现人对赞美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通常都是相对理性或是谦虚的表示,这或许是与我们民族一惯秉承的传统美德相符;而对批评或是贬低的不友好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却是充满着同样互怼的反击。
事件还是那个事件,基于客观事实之下的事件未变,只是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那么行为带来的变化是否是内心想法所致?
我们说内心一致才是内外合一,同步之下的身心才会健康。而行为之变受控于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并不会在每天每时每刻都呈相同之态。
它们或受环境、心情、情境、未完成的事件影响,在这被影响的思想之下,行为可变亦是自然而然之事。
只是我们处于当时情境之下,并非是全能的上帝视角,进而被自身冲击的情绪蒙蔽了可观的另一面,由此出现“你拼命地输出对他的不满”,“他亦表示无辜的不能理解。”
母亲的不满情绪如若随着思想中对孩子的“绝对化要求”,会让其情绪持续在内心流走,对其身心健康和亲子关系都会造成负向影响。
认知疗法之下对情绪问题会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遇到各式各样的人都不在少数,有时会让一些不是同路人惹得自身心境跌落,如若长久陷入不适情绪之中,可适用理性情绪疗法进行修通。
我们要知道,引起人之情绪朝向负面而为,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中自身的想法。不好的想法会引起不好的情绪,而改变情绪就要改变不合理的想法,也就是不合理的信念。
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事件、想法、信念、驳斥、新观念,这一系列前后排序中,对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继而一步步剥雾见光,从而达到真正合理信念出现时为止。
当然,这种追问式的寻求理性之路,应在符合价值观导向的基础之上,在对待不合理信念之根本进行相驳,从而才能达到望见、看清的结果。
反黄金规则,即我对别人好,别人就得对我好。
单看此话本身就不妥,绝对化之下,但凡人与事达不到预期,其心态易失衡。长此以往,不是内心不一、压抑不满就是命令听从、强势而为。
苏格拉底辩论术采用以追问式达到合理信念的方法,它们都能让陷入不合理情绪的人在此过程达到与自我达到平衡的和谐。
日常之中,与人的交往是人于社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论何种关系,不论哪些事件,不论哪一类人,或会有这样那样令人不适的情绪体验。
在实践过程中,顺着影响情绪的主线探寻与驳斥不合理情绪,让理性思维替代前者来适应环境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