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137】大家应该对良知充满信心
《传习录 中 》 第185条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只是致知。...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正德15年,陈九川去赣江(虔州)拜见王阳明是说,自己对治学的功夫似乎是把握住了关键,但总觉得不是那么“稳当快乐”。王阳明告诉他,这是因为他太执着于那个天理了,正如佛教所说的“理障”,到处去找那个“天理”,其实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王阳明指点了他一个“诀窍”:良知是每个人本身就具备的,当你的内心认为是对的,你就确定是对的,内心认为是错的,就当它是错的。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跟着你的内心走。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往往会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去做各种各样的考量,其实就是权衡利害得失,明明知道自己作出某种抉择不符合自己的内心认知,但总是自己欺骗自己说,自己这样做考虑问题更全面,更符合实际情况,这实际就是自欺,就是欺瞒良知,或者说对良知不那么坚信。但良知不会消失,所以有时就会觉得不是那么“稳当快乐”,这是内心良知在呼唤。
王阳明说,这就是致良知的功夫,这就是格物的真机,不要担心自己如此选择会犯错误。
《传习录 中 》 第186条
...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
有一次陈九川和夏良胜(子中)、邹守益(谦之)一起陪在老师身边。王阳明就对大家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圣人,因为你们自己不自信,所以把自己埋没了。王阳明看了一圈,然后指着夏良胜说:“你心中原来就是圣人。”夏良胜连忙惶恐地站起来说:“学生怎么敢!”王阳明说“人人心中原来都是圣人,何况我的学生子中,你为什么反而谦虚起来了呢?
王阳明接着说,无论你是什么人,良知都在心中,它永远不会缺场。盗贼也知道不应该做盗贼,你直呼其贼,他会难为情。夏良胜受到了启发,接着老师的话说:“只是有时良知被物欲遮蔽罢了,就像乌云蔽日,太阳何尝就消失了?良知在我们心中,它像太阳一样是不会消失的。”
王阳明很高兴:“你这么聪明,好多人的见解都不及你。”这是呼应了“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这句话,王阳明也是很风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