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风情书院

说话不得罪人的秘方(兆民)

2019-02-18  本文已影响116人  行动是对抗焦虑的唯一方式

1

“妈妈,不要靠着我,你占我枕头了。”

“妈妈,你为什么不给我换个爸爸呀?”

“爸爸,姥姥早上又说你的坏话啦。”

当你有了孩子后会发现,

有一说一、直来直去是不需要鼓足勇气的,

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童言无忌嘛,

再冒犯的话听上去都会觉得纯真可爱。

可是自打我们懂事起却意识到,

说话太直接是要付出代价的,

轻则伤了和气,重则断送前程,

哪怕有时是出于一片好心。

有的人把这种情况归罪于社会复杂、人心险恶,

有的人会抱怨,懂自己的人太少,

还有的人反而以此标榜:

“我就是这种耿直的性格,改不了!”

只是,不论怎么自我辩护,

在现有的社会文化中,

说话太直接,仍然会被当作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

为什么呢?

因为说话太直接会导致两种结果:

发现真相或产生诋毁。

换句话说,

要么你在道出实情,要么你在歪曲事实,

而这两样都是让人很难接受的。

说话太直接和身上没穿衣服一样,

都是裸奔。

给语言穿上“外衣”绝不等同于说谎,

而是为了让语言更具说服力,

更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2

在给语言穿上“外衣”之前,

最紧要的事情是,

搞清楚你所表达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在很多情况下,你脱口而出的那些话,

其实并不是你的真实意图。

比如这样一个场景:

你陪一位身材略胖的朋友在服装店买衣服,

朋友挑了一件在身上试穿了一下,

可是你发现朋友穿上这件并不好看,显得更胖了。

这个时候,如果你脱口而出:

“穿这件衣服显得你更胖了!”

这话会让朋友心里很难受对吗?

是因为说话者把重点落在了“你更胖”上,

也就是说,

说话者表达的意思很容易让对方理解为:

“你嘲笑我是个胖子”或者“你觉得我不配穿这件衣服”。

但是我想,除了故意要让对方难堪以外,

几乎没有人会成心表达嘲笑的意思,

只是由于不恰当的说话方式,

使得对方误解了你的真实意图。

那么,说这句话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这件衣服并不适合你”,

表达的重点是衣服,而不是对方的身材。

就像不能削足适履一样,

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

即便对方多么想穿上这件衣服,

也不可能说减肥就减肥成功,

总得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选择衣服上做文章。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把全部“火力”集中在衣服上,

比如可以这样说:

“这件衣服很普通啊,配不上你的气质。”

或者

“这件衣服有点老气,你更适合穿有活力的款式。”

不难发现,不管是哪种说法,

都要“抬高”朋友,“贬低”衣服。

在这里我发明了“跷跷板法则”。

3

一个人做了某件事,

你作为旁观者,可以想象有一条跷跷板,

把人和事分开,

跷跷板的一头是这个人,另一头是他做的事情。

说话太直接的错误就在于,

习惯性地把跷跷板上“做的事情”那一头抬高,

这样的话,“这个人”的那一头就降低了。

而更高明的说法是,反过来,

把人抬高,把事情降低。

打个比方:

“你是怎么做事的?为什么会搞成这样?”

这是一种很直接地表达责怪的方式。

运用“跷跷板法则”可以这样说:

“这件事是不是很难搞?你都遇到什么困难了?”

这就是责怪“这件事”,而把“人”抬高的说法。

再打个比方:

“你就是个窝囊废,根本不像个男人!”

运用“跷跷板法则”后,就变成了这样一句:

“你是个男人,你一定有办法把这件事搞定!”

同样的,把人抬高,把事降低。

还记得我在前面提到的关于说话的真实意图吗?

“跷跷板法则”是一种说话策略,

它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在于:

通过语言让对方的行为按照我们的预期发生改变。

这正是我们与人沟通的真实意图。

你责怪对方不是个男人,这不是你的真实意图,

因为责怪只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已。

你的真实意图是,让对方搞定他应该搞定的事情。

你作为老板,责怪员工没把工作做好,也不是你的真实意图,

你的真实意图是,让员工尽快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当一面。

所以,有一天当你忍不住发脾气的时候,

不妨试着采用“跷跷板法则”,看看你的语言会让对方发生怎样的改变。

除了“跷跷板法则”外,说话太直接还有很多其他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比如:

1、恰当的暗示

“其实你可以有更多选择的”

“这个事某某做得不错,你可以跟他请教请教”

2、模棱两可的中性词

“很特别”

“让你显得非常与众不同”

“潜力很大”等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