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留痕 ——谈谈“知识就是力量”的个人浅见
求学时期,在书店或图书馆阅览区,“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经典名言不知激励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学者刻苦攻读,以至学有所成。然而,对这句名言,我却有着自己个人的理解认知。
知识能够成为力量,这点我认同。但我认为,知识要真正成为力量,却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在我看来,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许多无字的知识)只是一件工具,就像我们常说的“工具书”一样。既然是工具,它本身是不会发挥作用的,必须要通过掌握工具的“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并灵活的运用,工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个时候,知识成为力量才真正体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在知识转化成力量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举个例子,一支好枪,是在神枪手的手中,还是在一个普通人手中,作用就完全不一样。这里仅仅是说比枪法,还没有说到实战哪。
说到实战,这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学以致用”嘛。在军事学院,尽管不少人军事理论说的头头是道,但真正打起仗来,却有胜负之分。并不是你讲得好,就能打胜仗,这就涉及到知识的运用问题了。有一句话讲得好:“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记得《三国演义》有一个“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平心而论,马谡其实是一个人才,可惜放错了位置。据资料介绍,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算得上是“言听计从”。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斩杀雍闿,并依照马谡之言赦免孟获,以使南中人心归服,因而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敢再次反叛。我认为,这次失街亭,问题虽然出在马谡身上,诸葛亮也难辞其咎。他错在用人失当并且失察,明知马谡缺乏实战带兵经验,却让他作主将,守要地,最终酿成大错。这个悲剧印证了,即使我们对书本上的知识记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如果运用不当,仍然会一败涂地。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谈如何读书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读书目的要明确。既然我们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读书,就要带着问题学习。同时,还要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实际运用,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使我们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加强。
有一段时间,有人以少数死抱教条墨守成规的“书呆子”为依据,便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从而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诸葛亮也是读书人,而且是一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典,无所不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佼佼者。他治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但读万卷书,而且行万里路。他出山前花时间外出“云游”,并非游山玩水,而是进行实地考察,为日后一展抱负做足准备功夫。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决定知识力量大小的关键,在于掌握知识的人如何运用。运用知识切忌教条主义,理论脱离实际。就如俗话说的那样,“好米未必就能煮出好饭”。再好的经文,如果由歪嘴和尚来念,也是会念歪的。
(注:每年4月23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读书日”(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使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片均为网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