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般的存在:好酒竹林七贤之——阮咸
![](https://img.haomeiwen.com/i6300825/4951cf6aeb2bee9c.jpg)
竹林七贤中,唯一一个没有生卒时间的就是阮咸(即便是酒鬼刘伶,还有个传说中的生死年份)。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自小受这个没正行的叔叔影响,后来,又被这个叔叔带入了竹林,并一起被称为“大小阮”。阮咸也属于不拘礼节、放浪任性的一类,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点上,和阮籍比有过之而不及。
话说阮姓为大家族,在路南住得都是穷人,阮咸在此之列(好歹也是官宦人家,想必是只顾清谈、喝酒,不事农桑,才把自己混成了这样),而路北则是富人区。
当地有七月七日晾晒衣服的习俗,这也是一个难得的炫富的好时机。当此时,路北别墅区挂满了绫罗绸缎的衣物,而路南贫民窟则没人好意思把那些破衣烂衫挂出去。这时,阮咸出现了,他拿一大竹竿,一条破裤衩高高的挑起,迎风招展。人家问他:不嫌丢人啊?阮咸说:靠,不能免俗,他们挂得,我挂不得?
![](https://img.haomeiwen.com/i6300825/330665bf32c667e0.jpg)
要说阮咸更出格的,恐怕还是和猪一起喝酒。人家喝酒用杯,阮咸喝酒用瓮。邀请朋友一起喝酒,不动杯,直接围着瓮喝。话说喝得正酣时,有一群猪闻到酒香也凑了过来。别人赶忙想把猪轰走,阮咸却说:别赶别赶,天地之间无贵贱之分,我喝得,他们喝不得?于是与群猪同饮。
就算是在婚姻大事上,阮咸“浑不吝”的本色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追求姑母家的一个鲜卑族婢女,并成功使人家怀了孕。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娶婢女、还是异族,这就是件大逆不道的事。
后来,阮咸的母亲去世后,他姑母一家也要搬家走。估计是怎么想怎么都觉得自己侄子这婚事不靠谱(起初是同意的),所以还是偷偷的把这位婢女带走了。
醉了吧稀的阮咸一听这事,顾不得一身重孝在身,立马借了头驴子追了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但追上了姑姑,还成功说服姑姑,最终把那姑娘带了回来——两人一起骑着那头驴回来的。阮籍的话是:这里面有人种啊,怎么能随便就不要了呢?
后来,这位婢女生了个孩子,叫阮孚。阮孚的酒量及喝酒的作风丝毫不在他老爹之下,真正的有其父必有其子。阮孚深得元帝重任,却整天在军中喝得烂醉如泥,有时甚至拿他的貂皮大衣去换酒喝——是不是有点“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味道?
七贤中,嵇康、阮籍都是音乐高手,但阮咸才是真正的音乐天才和大家。当时,有个叫荀勖的,是西晋的开国功臣。他精通乐理,并号称天下第一,国家庆典奏乐,都是由他来调整乐律。而阮咸更是音乐方面的天才,阮咸认为,荀勖的新律调子高,而调子高就会引起悲哀,不合雅乐的规范,是亡国的音乐,这必定是由古尺、今尺长短不同造成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300825/e9a1857f4c68d15d.png)
荀勖认为这纯属扯淡:我是谁?我调的音能不准?随后在武帝面前说了阮咸几句坏话,把阮咸给贬了(居然没杀了他)。
后来,有一个农民耕田时,得到了一把周代的标准尺。荀勖试着用它校正了自己所制作的乐器,发现确实都差了一点点,于是这才佩服阮咸的见识高超(佩服归佩服,你该哪呆着还哪呆着去)。
阮咸在历史上真正有名的,也是他的音乐造诣。阮咸对当时的琵琶在形制和结构方面进行了很多的优化,不仅提高了音量、拓宽了音域,而且音色优美动听,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阮咸还丰富了乐器的表演技巧,并专门为他创作作品。正因如此,后人将其改造后的琵琶称为“阮咸”——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用人名命名的乐器!
![](https://img.haomeiwen.com/i6300825/f1ed857d836b986b.jpg)
当初,山涛曾给予阮咸很高的评价:“贞素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于时” ,所以推荐阮咸作官。山涛向来以识人著称,他曾评判过数百官员,无一出错。所以说,他对阮咸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
而晋武帝却认为阮咸崇尚虚浮之谈、嗜酒如命,所以弃之不用。当然,武帝所言也是事实。
后来,竹林七贤死走逃亡,竹林归于平静。阮咸也走了,抱着他的琵琶、揣着他的酒。
再后来,阮咸死了,本来就性格有些孤僻的他,应该死得很孤独。
不被武帝所用、没有人记得他死在了哪年,难道不正是阮咸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