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曾国藩
曾国藩家教了得,后人大多数都行业内的专家,他的家训《曾国藩家书》自然会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但要读懂家训必须对曾国藩有相当了解,知人论世。
对于曾国藩其人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赞誉者说他是古今完人因为他实现了儒家士大夫梦寐以求的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又让清廷续命长达半个多世纪,甚至一度出现同治光绪朝的中兴气象。办洋务送幼童出国留学为中国开眼看世界奔波操劳,毛泽东青年时期曾评价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他带领湘军镇压太平军恢复社会秩序,是汉人中第一位封侯者,官居一品从两江总督做到直隶总督天下督抚之首,而且成功防止了如韩信、徐达等功高震主不得善终的历史常态,寿终正寝清廷还赐给他文臣第一谥号“文正”。但是否定他的,说他是刽子手,是阻碍历史进步清政府腐朽没落统治者的帮凶,不过是被儒家思想束缚头脑的伟大奴才而已。到底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还需要回望那段风云变幻的晚晴史,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我们或许能窥见一二。
那是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统治中国大地达200多年的满洲人在1840年被英国人小挫之后,这次可谓遇到劲敌也是爱新觉罗自定都北京以来遇到最大挑战,太平天国政权定都南京兵锋直指北京政权,只花了短短两年多时间半壁江山就落入太平军手中。整个中国的政治生态由此发生巨变,由于清廷经过200多年的养尊处优当年努尔哈赤皇太极那种斗志早已消磨殆尽,依靠这帮八旗子弟已经无力镇压新兴的太平军。清廷只能放开对汉人暂时的防范,让底下督抚自己办团练自己筹募军饷,中央一律不管。此例一开,无异于给地方实力派们崛起的机会,从此地方一天天坐大,直到清帝退位。后面为什么会出现江南半壁都是汉人督抚甚至湘人督抚,庚子国变北边都城都丢了,南边却还相安无事东南互保,这在任何一个中央集权国家都很看到的,而且后来西太后回銮也并未追究督抚们弃她和清廷不管的责任。这些奇怪现象都是镇压太平军导致地方坐大分不开的。曾国藩可谓是地方实力派的第一人,他虽然成就不是最大的,但带头大哥的功绩还是功不可没。

他训练湘军的办法也成为后来各派系练兵的潜规则,导致兵为将有局面又一次在中华大地出现。他练的湘军主要是曾军就是他个人军队朝廷无法调动,包括拿到战利品朝廷也不得过问。后来打下太平军盘踞大本营南京,曾国藩居然就跟清廷汇报,南京是空城财宝粮草辎重都被太平军消耗殆尽,我湘军一无所知一无所获,清廷也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湘军狠赚了一笔,当然这也是拿命换来的。清廷也是乐观其成只要你们不谋朝篡位贪点银子不算什么。曾国藩虽然裁撤了湘军,但是这种募兵制几乎已经定型,淮军几乎只有李鸿章能指挥,北洋军虽然是清廷训练出新式陆军就是为了解决淮军尾大不掉,可是北洋军也成了袁世凯的私家军队。到后面的军阀混战,各个地方都有当地军阀,国民党之所以没有战斗力很大原因就是派系林立,蒋介石不过名义上总指挥,阎锡山一直盘踞山西当着他的山西王,马步芳是西北王,内部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一直都是他的反对派。这种局面归根结底始作俑者还是我们今天谈的这位号称“古今完人”曾文正公,他带出了一支湘军并推广了一种“兵为将有”练兵之法”

推荐阅读唐浩明《曾国藩》、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谭伯牛《战天京》、徐志频《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梁启超《李鸿章》。唐浩明的《曾国藩》属于历史小说,张宏杰和谭伯牛的书是写历史,更接近真实的曾国藩。

中国古代被誉为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都做到了的寥寥无几。有人认为一个是明代的王阳明另一位就是曾国藩。他们是书生掌兵,湘军中很多将领都有这种风范,罗泽南、胡林翼、左宗棠,他们几乎都是上马杀敌下马讲学,真实现了儒将风度。过去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我们湖湘学派讲究的就是经世致用,不读死书。而且你明白了湘军内部派系林立,湘军淮军也是彼此牵制,淮军由于大量使用西洋火器特别是开花炮威力十足,湘军装备是比较差的。所以打南京围了那么久才攻下来,淮军打苏州同样城高池深防守严密但很快就被淮军的开花炮轰开。如果不是李鸿章顾念当年在曾国藩幕府师生情意,一直压住淮军不理睬清廷催促,淮军早就强攻南京夺下平定太平天国第一功。

个人觉得曾国藩之所以不称帝,除了他对清廷有忠心或者多少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更重要还是他经过权衡,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以推翻看似腐朽的清王朝,他真正能调动的只有曾军也就是老九的部队,比如湘军内部左宗棠跟他一直有些矛盾他能否坚决支持很难说。

再者刚才说到的李鸿章的淮军也是不可小视的劲旅,清廷极力扶持淮军就是牵制湘军,后来曾国藩裁撤湘军之后清帝国的防务有相当部分是交给淮军。可以说如果曾国藩胆敢蠢蠢欲动,李鸿章估计就不会手下留情了,毕竟这时候你是背叛朝廷要李鸿章跟他结盟可能性也很低犯不着(清政府已经很挺他了,背着背叛朝廷诛灭九族的风险跟曾国藩,成功了也是曾国藩摘桃子,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这笔账作为老于世故又极其精明强干的李鸿章不用思考都能做出决定)

这样要面对淮军和湘军内部左宗棠两大强悍对手,再加上清廷可以调集其他军队镇压以一隅敌一国又是反叛政治上力量上都不占优势,这个仗怎么打胜算都不高。包括有学者分析,曾国藩之所以写家书而且公之于众就是希望清廷放心,也是他的保身之道。因为家书本来是写给自己人看的,按照常理不应该公布出去。虽然没有很充分的史料证据,但结合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军之后主动裁撤,我很赞同这样的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