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美文集简书作家文学梦

关于文学史的一点看法

2019-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Winterlily
(福克纳)

美国南方派作家福克纳说过,他从来不看评论家的文章,因为,他们只会夸夸其谈,半篇像样的文学作品也写不出来。

福克纳的话对文学评论家来说毫无疑问有点伤自尊,但反过来看,福克纳说的还真是实话。世上还真没有谁靠研究评论家的文章就能写出伟大作品的。

写不出像样作品的人可以成为评论家,能够写出像样作品的文学家则更容易成为评论家,而且影响还不错。诗人艾洛特是个例子,象征主义大师波德莱尔也是,美国作家兼诗人艾伦·坡也是,英国作家沃尔夫(研究女性文学)和毛姆(写过有关他自己作品的《总结》)也算是。

文学家从事文学评论往往是偶尔为之,或者仅仅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评论家不同,他们以写评论为吃饭的工具。如果连评论也写不好,这些人就会钻到故纸堆里,然后弄出一本本的书来,名曰:文学史。

年少时曾把文学史看作文学路标,以为读了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就能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读了一本《欧洲文学史》就能了解欧洲文学的来龙去脉,并且对其中称得上优秀的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读过文学史之后看具体作家的具体作品,才发现,文学史上讲的优秀作家并不一定优秀,而文学史没有给予重彩描述的作品也不一定就不是优秀作品。

记得,在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讲得最多的是鲁迅、巴金、蒋光慈、丁玲、郭沫若、郁达夫,对于废名、钱钟书、庐隐只是一笔带过,甚至说《围城》格局不高,表现的是小资产阶级思想。

后来读了废名、钱钟书、庐隐的作品,竟然感觉写得都很好,无论从文字的角度还是美学的角度看,都不比鲁迅他们差,尤其是不比蒋光慈、丁玲、郁达夫等人的作品差。

经过思考,我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以政治为视角来排列文学作品的,不考虑,或者说不太重视,其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也因此我发现,研究文学真的没有必要看文学史,真正要看的还是文学作品本身,以及作家传记、美学、哲学、心理学、文体学和语言学。

—— 让那些不懂文学却在编写文学史的“学者”见鬼去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