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故乡之人:“南冠楚囚”
今天我们来学习夏商周时期的新典故:“南冠楚囚”。
典故简介:
曾经郑国与楚国交战,楚国战败,郑国便把一些楚国俘虏送给了晋国。此时的晋国,国君就是非常有名的晋景公(成语典故病入膏肓的主人公,掉入粪坑溺死的衰人)。他在巡视仓库的时候,看见一个戴着楚国帽子却被绳子捆起来的人,就奇怪的问他是谁,身边的人告诉他那是楚国的囚徒。于是晋景公便叫人给他松绑,并带到面前问话。这才知道,原来这个楚人是个乐官名叫钟仪,便让他演奏。钟仪演奏的都是楚国的名曲。接着,晋景公问他关于楚国国君的一些事,他再三推辞,最后只说:“我们的国君做太子的时候,太子的老师们对他谆谆教导,白天晚上他都向他们请教,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回答完后,晋景公的大臣范文子觉得这个人是个不忘本、无私心、尊敬国君的仁人义士,劝说晋景公放他回楚国促成晋楚之间的和平共处。
典故来源:
《左转》: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
炆钊浅解:
这篇典故是发生于公元前582年,也就是郑楚大战后的两年,此时的晋景公的生命只剩下了最后的两个年头。而就这两年,晋国发生了许多大事,西元前584年晋国开始扶持吴国,作为牵制楚国的棋子,而这颗棋子后来成了春秋时代的霸主;西元前583年,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晋国灭亡了赵氏一族,仅留下让赵氏庶子赵武作为赵氏后代,延续赵氏香火,后世根据这个演变出了“赵氏孤儿”的故事;西元前582年,发生了这个南冠楚囚的故事,晋楚关系转好;西元581年,晋景公便病重离世。
通过这个南冠楚囚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晋景公的仁慈与气度,哪怕是个卑贱的囚徒,他都要过问,也体现了他的勤政之名。晋景公在位期间,还发生了病入膏肓的典故,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查看,也很有趣。
典故小结:
人们常用这个典故比喻囚禁于外地而心怀故乡之情或者直接也可直接用来指囚犯。
用典示例:
唐.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唐.李白:《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
“悲作楚地囚,何由秦庭哭。”
![](https://img.haomeiwen.com/i6705593/6f9fab298be51fa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