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读书读书

樱花语——读《菊与刀》

2019-01-17  本文已影响48人  竹梢风动
樱花语——读《菊与刀》

最近一直在看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突然对这个民族很感兴趣。

说到日本我会想起樱花,日本的国花,有着短暂而怒放的生命、暴开暴落的绚烂,集日本人最爱与一身的宠儿。樱花的颜色的确很单调,粉,一望无涯,单调的近乎乏味,不过这种纯色却给人以幻想。

“樱花七日”,多么短暂呐,一旦开到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凋零的日子,似乎在追求以最美的风姿凋零,以最高贵的姿态殉道。这让我想起书中描述二战中和美国人一起作战的日本人,他们的长官首先下达的命令竟然是:遭到鱼雷攻击后你们要以最出色的姿势转移,否则会遭到敌人的耻笑。且不论其战争的性质,但他们的士兵的确好像樱花一般把自己置身于世人注视的幻想中,即使死也要摆出最优的姿态。既让人感到难以置信又使人费解。

其实也不然,这个民族信奉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他们相信身体越累精神就越昂扬,不屑于常人用卡路里计算的健康法则。他们注重自我修养,用严格的训练磨去自己的身体之锈,从而获得完整的生活能力。

相对而言,我们倾向于把严格的训练,无论是外在的强迫还是内在自我审查都视为一种压抑,是对内心自由的束缚。日本人却不赞同,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精神上的修炼,人才能更好的驾驭生活,享受人生的况味。

细想来也不无道理,什么是自由,是最大限度的放任?是有最多的选择?还是最充裕的物质?面对世界的纷繁诱惑如果我们内心无法摆脱各种依附,如果我们的精神是脆弱不堪一击的,终究还是免不了源于情感而产生的束缚或沉醉从而失去精神的独立。然而一旦练就坚强的意志,有了不可磨灭的信念便可以摆脱深陷其中的危险,这就是日本文化中所说的情理吧。

在《医龙》那部电视剧中,朝天没有因为是自己的好搭档而抛弃另一个人的生命,他没有立即去为朋友做手术,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用了一个小时将病患的手术做完之后才赶过去。看得我相当的揪心,如果朋友真的死了怎么办,我们应该为义务而舍弃情意么?

这种矛盾很能够反映出日本人在情理和恩情之间抉择的两难境地。常常如此,他们选择了前者。

想起东野圭吾的《幻夜》,新海美东为了追求斯佳丽一般的人生,像工具一样利用雅也,给他爱情的幻想并让他着魔一般的痴迷于她,而事实上美东对雅也没有一丝爱情,那所谓的羁绊也是常人出于内心的柔软而臆断的。我想如果在中国他们之间经历了生死的历练兴许还是很可能生出爱情的火花。在东野圭吾笔下美东不择手段决绝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自己“活下去”。

日本文化中还有一个方面很另类。在他们看来助人会让被施恩者负下“恩情债”因而不是美德,报恩才是品德高尚。一个人从一出生起便背负着巨大的恩情债活在这个世界,为别人付出不会被看作是为别人牺牲自己而是在“还债”。

我们的文化不同,人们倾向于认为我们做的很多事情是在牺牲自己,母亲为了孩子牺牲了职业,父亲为了家庭牺牲了自由,老师为了学生牺牲了青春。因为我们很关注自己无论付出还是回报,并对于付出常常牢记于心。然而一旦吝啬于付出而太过于关注回报,一旦把自己看作是可以选择自由地施恩于人,付出将会成为难能可贵的善行。行善者那些以居高临下、普渡众生姿态所施予的善行总让人感觉有些轻浮。

以报恩的心态活在这个世界,人也许会有发自内部的负重感。

其实有一些负重感也很好,至少不会那么容易迷失方向。人其实很容易迷失,内心空虚了、迷茫了、外界诱惑多了、遇到困难了等等。都会使自己偏离最初的方向,甚至难以找到最初的梦想。有了要背负的责任,沉甸甸的,也许才会感到自己被需要,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

经常看到新闻中报道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可就这个地狭人多、资源贫乏的弹丸之国,却一直跻身于强国之列,不得不慨叹多难兴邦,民族性格铸就国家命运。

我没有同情的雅致,也没有幸灾乐祸的余兴,中国人不会也不应该不计前嫌。然而以开放的胸怀去吸取人类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去做,因为这样才能让我们这个民族有长足的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