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随笔22年年度写作营(齐帆齐商学院)

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基础,是尊重孩子的生命个体

2022-07-19  本文已影响0人  张梦真生命疗愈

齐帆齐微课

我儿子一岁前,隔一段时间,就会莫名其妙地哭,哭得撕心裂肺,怎么都哄不好的那种。

几次之后,我发现,他突然出现这种大哭时,都是在周末的晚上吃饭之前,原因是他爸爸没有出现。

在孩子三岁前,他爸爸在外地工作,只有周六的晚上回来,一般是赶在晚饭前到家。那时虽然孩子不会说话,但是心中对他爸爸是非常期待的。

每当他爸爸没有在他期待的晚饭前出现,他就会大哭不止。

当然刚开始的几次我找不到原因,只是各种担心,怕他因身体生病难受而哭闹。后来,我发现了规律,才明白原来他是想爸爸了。

金伯莉.布雷恩《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倡的教育理念是“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

这种小孩子突然哭闹,肯定有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只因为不会表达,才会哭闹,以其达到目的或者得到父母的重视。

这时非常需要父母的情感引导,表示对她的理解,帮助他感受自己的情绪。

父母若是用了奖励、物质来诱导他,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那就是忽视他情绪发展的需要,错失了建立良好和谐亲子关系的机会,也为后期的教育埋下不良的种子。

如果你能够试着理解,真正的重视他内在的小小世界,所处的真实感受,他就会感到备受尊重。

他内心的委屈和愤怒,在你的共情理解中慢慢消解,恢复平静,停止了哭闹。

当我发现儿子是因为到了固定的周末时间,看不到他爸爸而大哭,就不像一开始那样跟着慌乱无措。

而是抱着他,不停地安慰、告诉他,他爸爸也想他,只是工作忙,暂时回不来,过几天就回来看他了。

开始他是听不进去的,我不停地说,他得哭一会儿,把心中的委屈哭出来后,才眼泪婆娑地盯着我,静静地听我解释他爸爸的事。他好像听懂了,接受他爸爸当晚不回来的事实。

那时,我不懂得自己原来是在用情感式教育,去耐心地跟他沟通。只是处于母爱的本能反应,不停地安抚他。

因为我是搞小学教育的,早已养成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个体的习惯,对于不会说话的婴儿也抱着尊重的心态。

他不会说话前,我喜欢观察他的眼睛,善于从眼神里去解读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从儿子的眼神里,感觉他听得懂我说的话,事实也确实如此。我儿子10个月时,说出了来的第一句话,喊的是爸爸,一个月后才会喊妈妈。这可能跟他内心渴望天天见到爸爸有关。

再小的人类幼崽,他都是有情感表达的,只是他不同年龄段时,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情感引导式教育,就是需要父母尊重其生命个体,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他情感上的同情和支持,建立情感安全互信。

当我们在他幼儿期时,注意观察他的情绪表达,掌握心理状态规律,会逐步地帮他建立掌控情绪的自信,容易产生对他人的情感共鸣。

年度写作营第58篇,字数1105,累计93260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