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乌托邦《中庸》耘心解读书

耘心学堂读《中庸》

2017-01-23  本文已影响121人  耘心
耘心学堂读《中庸》

放假后,便在耘心学堂陪着20多个小孩子一起读《中庸》。

这种读法完全是回归中国千年的教育传统:对于经典,只读不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去除一切浮躁一切功利一切虚荣,只是读书,读熟,读出音韵节奏,读出快乐,读得朗朗上口,至于里面的内涵,真的是读一遍便有一遍新感觉,甚至这种感觉无法言表,只觉得古人语言之精妙,内涵之奥妙,事理之玄妙,每读一遍,便觉理解又入一层,无翻译无注解,全凭对语文言文字的感知。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读书体验。

这种感觉只在前年参加禅修营时随师父反复诵读《普贤菩萨行愿品》时才有过,记得当时前四五遍完全不知道在读的是什么,字不识,意不懂,又诵又唱,语速快得根本跟不上,真正是听和尚念经,一窍不通,还常常找不到页找不到行。直到数遍后,突觉如云开日出,光亮一点点透下,那种阅读的新奇感让人满心喜悦。

耘心学堂读《中庸》

今日又听到顿瑜法师关于印度之行的一番感觸,突然竟联系在了一起:

法师说,印度穷,却穷得富有,印度脏,却脏得干净,虽然佛教早已在印度消失,但人们也都常持念珠,口称佛号或神号,无论穷人或富人,都没有中国人这种焦虑与不安,那些穷人衣服破烂,脏兮兮的,但他们神情从容而安祥,卖菜的小商贩们街边一坐便是一天,守着几筐烂菜,有没有人来买,都依然自在,你若向他讨要他们也会喜舍,全然看不出生存的窘迫与焦着。一个扫街道的老人,手持一把短柄的扫把,蹲着身体,每次只扫得到脚前的一小绺地面,但他就那么一点点地往前挪,一天就这么地扫下去,完全地不赶时间,不赶任务,不做给人看,不急不慢,完全不像中国人,搞一条长长的大扫把,一扫把下去便是宽近一米横进两米的面积,一条街道三下五除二便可搞定,现在的城市里,更多的用上了专门扫街道的清洁汽车,一路开过去便整个干干净净,人们便可以有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做别的事情了。这就是匆匆忙忙追求高效、为此焦躁不安的中国人与印度人的不同。中国人的脸上,从小学生到五六十的老人,好像都找不到那种特有的安祥,安住,从容,自在,全都是焦虑而匆忙,人人天天奔着自己的目标疾驰而去,扬起一路风尘。

耘心学堂读《中庸》

而耘心学堂陪孩子们读经典,在度过了最初的不适应后,便产生了完全不同于其他的读书感受,不求懂,不求用,不求达到什么目标,不求什么人检查过关,就是这么一遍遍地读,身心安于当下,安住读书,读出一种自在与从容,不少四五岁的孩子就这么地会背了,背得自然而从容,自在而喜悦。

正如扫街道的印度老人,就是扫地,身心安住于当下,全然安稳于当下,扫的哪里是地?扫的是心地。

读的哪里是书?读的是不急不躁、不功不名、安于当下的心性。

有了这份心性,何求经书不得解、不得用呢?放下了功利心、我执心,便自然拥有了从容心、自在心。

这完全是看译文看注解看他人解读快餐式阅读者所无法感受的。

这更是那些读书追求懂追求用的人所无法理解的。这类人会永远活在焦虑之中,永远无法体会读书的悠然与从容,因为他读书心安住不在书而在自认为的“用”。

其间还遇到了秀外的一位教了20多年英语的叶老师,他同样带着上了初中的孩子及两个亲戚家的小孩儿一起来学堂读书,作为同行,也交流起了这种读书的方法与感觉,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由此我又想到六七年前写的也是关于读《中庸》的文章,讲述的是读杨润根先生的《发现中庸》一书的观感,当时可谓细致深入,感慨良多,翻出此文体会,虽理依然,却也与今之读书的感觉相差很远。

耘心学堂读《中庸》

隐约记得此文还被杨润根先生收入他的博客中,且附于下,再悟中庸与读书观感吧!

经典本来就应该这样解读

       ——读《发现中庸》

                     2010年2月

用了整一天时间,一口气读完杨润根先生的《发现中庸》,刚读数页,我便认定这是一本奇书,这是一部特别适合我个人味口的经典解读类书籍。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中国的汉字是表意的,汉字是内含太丰富的符号,一个汉字可能就是一个故事、一则事理,每一个汉字的出现,都是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理解中国古代经典,就必须应当从构成古代经典的中国古汉字入手,要从古汉字最原始的意思上切入,特别是读孔子、老子的书,就更应当探究其中汉字的最原始意义,最不应当参照汉后的名家解读,因为那里非常明显地显示着为统治者服务,被当权者扭曲解读的因素,虽然解读者也是了不起大学问家诸如朱熹等人。看这些伟大后人对经典的解读,总好像是在听评书艺术家袁阔成老先生讲三国演义,其评书艺术实在是高妙,常常让我沉醉其中,但长大后细读了原著后再听,越听越觉得袁版的三国演义好像都是在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服务;也更像是在看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于丹老师的才华让我深深迷醉,醉醒之后,我便深知,我所读的是于丹,不是《论语》,而现实中太多的人,认为读了《论语心得》,就等于读了《论语》,经典是不可替代的,被替代了,就不是经典,读经典不是一句句读的,而应当一字字的体会,否则便无法真正进入经典。

耘心学堂读《中庸》

而读了《发现中庸》后,我发现,作者也是这样想的!

当然,读了《发现中庸》,绝不等于就是读了《中庸》,我甚至有许多处都不认同作者的观点,我更受不了作者那哲学研究专家式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我极认同他的思维方式、解读方式,特别是从其中每一个汉字的构成及原始意义出发,尽力还原经典本面目的尝试让我激动欣喜。

我赞赏作者的这种勇敢:“只要完全放弃先入为主的理论预设,只要回到经验的基点上,即回到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经典的直接观察的基点上,并从而把中国古代经典当作由正常的文字和语言构成的正常文本来理解,我们就能够从中国古代的经典中立即发现一个崇高伟大的文化。”正如此书封面上的广告语:“推翻一千多年来的解经传统”(当然当今社会这样勇敢的人很多很多,但多为不严肃不认真故弄高深自我标榜者),“发现民族经典尚未人知的深刻内涵”。

耘心学堂读《中庸》

我更欣喜作者独创的我想做却根本没有才能做得到的解经思路:“就经典解释的方法而言,我认为,一种正确可靠的经典解释必然是建立在不证自明的直接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之上,而不可能是建立某种先入为主的理论观点或理论预设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我认为,一种正确可靠的经典解释必然是建立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经典之中的文字、语言及其词法、语法和逻辑的基础之上,而不可能是建立在大量收集汉代以来的一切经典解释并从而人云亦云的基础之上。”

当然最让我有收获感的,倒不是从此对《中庸》这一经典的深刻认知,而是作者给我带来的对中国汉字的奇特解读,诸如:

大:这个字不仅具有英文里big和great的意思,而且具有universe的意思。这个字可以直接理解为人类的存在(“人”)在宇宙(“一”)之中的无限伸展,也即当人类的理性探索自己存在的原因时,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的存在是以整个宇宙为条件的,我们的存在深深地扎根在无限的宇宙之中,我们的存在伸展到了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我们存在的原因伸展到了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正因为如此,“大”具有普遍的、系统的和整体的意思。(我完全接受“一”这一汉字符号在中国古代经典中的地位,特别在看了台湾曾仕强教授《易经的奥秘》之后,更接受这一认识:“一”就是太极,就是宇宙,就是整体)。

正:仅仅从“正”这一文字本身,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人对于认识上的正确和行为上的正义的深刻理解:正确的认识(正)就是达到了(止)最高的逻辑统一性(一)的行为。

真是既牵强又深刻,既荒谬又有理,但我却很快喜欢上了这种解释,这种解释,让我深深地爱上了我们的中国汉字,让我对现在一时一毫也离不开的汉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更让我在教学中分析古今汉语词语意义和用法时产生了悟道开窍的感觉,我们所用的每一个汉字,那都是先贤智慧的凝结,平日里却只把它当作一种表音的符号,虽知也表意,但却从未深究,更不曾体会里面每一部首每一笔画的奥妙,真是日用它,却天天亵渎了它。

耘心学堂读《中庸》

也可能是因为我很早就接触到《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等书籍,使我对中国古汉字原始意义的探究特别感兴趣,这种兴趣也使我在平时教学中大显身手,解读字词时总有灵通之感,我还购了一本一位民间文字爱好者(山东一地方民警赵宝印同志)自费出版的《汉字部首解说》,书中一一考证了汉字部首的来源与演变,我一直想利用手中这几本难得的书籍开设一门关于解读汉字的校本课程,只因水平有限,只觉难度太大,数次动笔,未有进展,无疑,《发现中庸》一书为我提供了更多的专题素材。不单如此,作者《发现中庸》是系列书,作者更有《发现论语》《发现老子》《发现大学》等书,里面怕有更多更好的汉字素材了,待我一一读来,一一整理吧。

耘心学堂读《中庸》

暂录部分如下:

中:作为动词,它的意思是指能够击中而不会偏离目标的,或合于目的的一切人的活动——认识和实践的活动。作为名词,它的意思是指人的正确的认识和人的正确的行为——公平的和正义的行为。就整个《中庸》所涉及的主题来看,这里的“中”主要是指人的认识活动。

庸:这个字具有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因此,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理解,它可以被理解为普遍的(“广”)人们可以直接支配、掌握和运用的(“彐”这一部首表手的动作)使用价值(“用”);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它也可以理解为可以直接支配、掌握(“彐”)和运用的(“用”)的广泛而普遍(“广”)的方法。因为“用”字本身不仅具有使用价值的意思,而且具有运用的意思。

君:在“君”的原始的符号形式中,它的直接的意思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环抱(“尹”)宇宙的整体(“口”)。因此“君”也就是那种掌握了自己存在的宇宙本源与本质,从而超越了自身片面有限性的个体存在的普遍无限的宇宙的存在者和以普遍无限的宇宙为目的的道德的存在者。因此“君”是人类所能达到的绝对智慧与完美道德的光辉典范,它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耘心学堂读《中庸》

小人:指那种片面有限的、为自己感官的有限感知能力所孤立的、因而看不到自己存在的普遍无限的宇宙本质的人。这种人不会诉诸自己的理性去认识自己存在的普遍无限的本性以及自己的生活与整个社会、整个自然的普遍无限的联系,因此他把自己与整个社会、整个自然界孤立开来。他们不再关心整个社会、整个自然界,而只关心自己,一切只以自己为出发点,一切只以自己为目的。他使自己的存在完全变成了个体的存在,使自己的生活完全变成了个体的生活。他的全部感觉、情感、意识、意志与信念只具有纯粹个体的性质,结果他使自己完全变成了一个自私的、狭隘的、盲目的、愚蠢的人,变成了一个完全置身于人类社会的必然的历史进程之外而又不得不受它任意支配和摆布的人,因此,这种人是毫无希望、毫无前途可言的。“小”的概念,在其原始的意义上正是一个无限地分割整体的概念。

命:人们(人)共同一致地(一)叩求(叩)的对象——自由、幸福而长久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生命是一种美好的、温馨的、阳光明媚的、每一个都应该对它充满热爱和感激的神圣的东西,也是一种能够激发我们对于每一个他人和宇宙万物的深深的爱的东西。

耘心学堂读《中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