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努力
古有悬梁刺股的勤奋好学的故事让人感动,而现实中某些人也依样画葫芦,经常挑灯夜战学习或工作到半夜两三点,却并没有什么产出,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在《异类》一书中的观点:任何一个普通人在某一领域的积累达到10000个小时的时候,就该从平凡进化成超凡了。那么有没有人坚持了10000个小时,然后一无所获呢?
有!而且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大多数人所谓的努力和积累,仅仅是一个一直在愚弄自己的骗局。
努力的效果累计,不在于努力的时间段,不在于磨了多久,而在于有效时间有多少。有效时间,首先指的是花在有效的学习区域里的时间,其次这个时间是“学习的总时间×学习效率”后得出的时间。
关于有效的学习区域,美国一教授提出关于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的理论。
在舒适区里,你干的是自己最熟悉的事。在这里,你只能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度加强。我们很多人做事就永远停留在这一层,所以别说10000个小时,就算后面再加个0也是无济于事,因为熟练度很快就会到达天花板,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时间也很难提升。
在恐慌区里,你要干的不是不擅长的事,而是根本不理解的事。这里的知识和技能超出你的边界太多,基本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一窥门径。在这个区域中,你会焦虑、恐惧、不堪重负,也不是有效的学习和提升区域。
在学习区里,知识和技能都是我们能懂但不太懂的,属于那种跳跳能够到的高度,充满了新颖和挑战。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扩展边界来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这才是学习和提升的有效区域。
理论都容易得知,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学习区呢?一是人的认知影响,二是懒惰使然。
既然建筑在学习区域上的有效时间才是决定努力成果的关键因素,现在再回头看一下,学习成果这件事跟我们学习或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还有很大关系吗?
问问自己下面这几个问题:
1. 你是否坚持在自己的学习区进行努力?
2.深夜多努力了两个小时,白天有没有浪费两个小时?
3.如果拿深夜的学习或工作时间来替代白天的,那么确定深夜的效率高过白天吗?
4.深夜的两个小时内,有没有刷过手机,有没有想过杂事?如果有,你的净有效学习或工作时间还剩下多少?
5.如果白天的安排更有效率,是否能避免熬夜行为?
6. “努力”过后是否有发过微信朋友圈?
在审视完前5题后,很多人可能会对第六题发出疑问:“发朋友圈怎么了,发朋友圈就证明我刚才的努力无效了吗?”并不是,不管发不发朋友圈,你之前的行为都已经完成,照理说该是不影响,但发朋友圈这个行为本身就代表你的学习或工作动机有一定的偏差。朋友圈的点赞和赞美会导致我们更容易自我感动,且更容易在潜意识里驱使你将本该在白天完成的学习或工作,带到深夜去完成。可以回顾一下那个为了获得好评和奖赏而欺骗自己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