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见行家,你真的会吗?

2016-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诺清欢

2500年前,门下学生众多的孔子亲自捧雁去拜老子为师。

2500年后,“半路出家”的剽悍一只猫花了几万大洋培训学习、请教大牛后,3个月积累了6万粉丝。

上周日,即将走上单位竞聘讲台的我约见了在行的行家——沈亦周老师。一杯咖啡喝下来,在沈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下,我找到了潜藏在内心的真实驱动力——在说话上让别人刮目相看。这是这次约见带给我的额外收益,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诚如猫爷所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你和一个行业精英喝一杯咖啡,所得的收获将要比你看十本书还要靠谱。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的“六度空间”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在现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展的社会已不再适用。普通人与行业精英的距离越来越近,在行、跟谁学这些APP可以让你瞬间与这些行家建立联系。

机会是有了,你也把握住了,那你有考虑过怎样约见大牛,为自己赚回学费吗?

如果没考虑过,请听我慢慢说!

准备要充分

1.明确需求。

也许很多人不理解,既然都准备找行家了,当然是带着问题去的。好吧,那再请你好好审视下自己的问题,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

以我这次的约见为例。我带去的问题是“我演讲能力很差,怎么提升”,结果老师花了不少时间与我沟通,分析我到底是哪几方面存在不足。虽然约见的结果我很满意,但如果我能准备更充分些,把概括性的问题分拆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点,比如普通话不标准等等,那老师解答问题就会更有针对性,2个小时的约见相信也会事半功倍。

2.锁定行家

同一行业的行家不止一个,那怎么挑选最适合的那一个呢?答案是两个字:搜索,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福利。只要一个人能称得上“行家”这个头衔,网上关于他的信息就足够让你初步了解这个人。在这次约见前,我把网上能搜到的相关资料以及老师在“知乎”上的回答都过了一遍,确定了老师各方面都比较符合我的需求才实施约见的,当然约见的效果也完全符合我的预期。

约见要走心

1.记好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般行家的授课都在1-2小时内,满满的都是干货,这个时候千万别考验自己的记忆力,记忆往往是被高估的。以前我也是对自己的记忆力信心满满,直到现在开始写文章了,写到某个观点时,只能模糊的记得某位大神提起过,但是具体怎么提的是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吃一堑长一智,现在的我随身都要带上笔记本,不管是约见行家还是微信听课,都会记录下提纲及重点要点,这些或潦草或工整的记录不仅能帮我分析行家的授课思路,也能让我温故而知新。

2.别不懂装懂。

在行家面前,装懂是没用的,只会自曝其短。约见行家是为了解惑释疑,要珍惜机会,好好把道理听懂了。碎片化阅读时代,也许你知道的很多,但是往往都是浮于表面,连了解都算不上。所以不懂就是不懂,不懂装懂最可怕,浪费的最终还是自己的钱和时间。

转化要用心

1.及时输出。

曾听人说过:没有输出的输入基本上是白忙活。 笔记是一种输出,分享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输出,把自己学到的内容,经过消化再吸收,形成心得体会分享给他人,不仅把新的知识糅合进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无形中帮助了他人,赢得好感。当然,如果有些课程是涉及知识产权的,切记不能随意分享!

2.迅速行动

借用猫老师的一句话:不去做,然并卵!道理懂了,方法学会了,那就踏踏实实的去做吧。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是收回投资最重要的一环。猫老师3个月10万字,真正是“行动界”的标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