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教育的核心功能是文化熏染
文\杨晓华
黎化老师在“黎化片言”中讲述了他对南部非洲的感观——在非洲人那里,只要是熟人,你的也就是我的,我的也就是你的;普通群众没有国家概念,什么“中非友谊”之类,他们不会在乎;中国援建的铁路、体育馆之类的大工程,在非洲普通老百姓眼里,或不如给他一根烟显得友好;中国人常挂在嘴上的爱国主义、中非友好、反抗侵略、殖民地等,他们会觉得”关我屁事”;他们理解不了中国人的勤劳,理解不了中国人的节俭;他们认为中国人自私,不大方;他们并无安居乐业的概念,看重的是快乐,快乐在哪儿,哪儿就是家。你给他一幢豪宅,他可能高兴地住几天,说不定几天后却搬到树林里搭个棚子住下了。
……这在从小生活在中国,生活在现代文明圈内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在非洲人看来,我们这些人,才是不可思议。
有人说这是文化差别,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追问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化差别。人之初,性本无善恶,文化差别的源头其实在教育的差别,尤其是母语教育的差别。
假如那些非洲的婴儿从小也学习《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的故事,从小也熏染蕴蓄着儒家文化印记的诗文,从小让他们了解古老的文明,悠久的国家历史,从小知道世界上有所谓的“礼义廉耻”,那么他们一定也会逐步形成中国文化倡导的观察世界、感受世界、理解世界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反之,如果中国的孩子从小在非洲的村落长大,也会习染非洲文化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人,对待社会,对待世界也会像非洲人一样,并觉得这样才是天经地义。
母语不仅仅是交流表达的工具,同时也是观察的工具,感受的工具,思考的工具和理解的工具。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所有生活于其中的人,或多或少,或精或细会受到母语文化无孔不入的影响。作为学校教育中的母语教育,要有意识地挖掘母语文本中——尤其是教材中,那些浸润着先进文化、优质文化的内核元素,帮助孩子在母语教育之光的照耀下,从小学习使用好语言工具,逐步养成源自于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观察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应对和处理各种事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