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更文800字点赞风语阁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2023-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为伦也。”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施展的舞台。

六十八岁的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和心灵从卫国返回鲁国,在归途中看到一丛兰花摇曳于荒草之中,忍不住发出的这样感叹。

这句话是说贤能的人如果生不逢时,就会和普通人混迹在一起,空有满腔抱负而无从发挥。

好比兰花应当为王者奉献自己的香气,现在却和荒草生长在一起,长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而这一番怀才不遇落寞的感慨,两千多年来被后人一遍又一遍地引用,唱和。

空谷幽兰,芳草馥郁。它生于泥而濯清韵,生于崖而不惧高危,生于隙而不厌促狭。

虽无众赏,却独自芳香,深居幽处,却婉兮清扬,此乃真正的君子。

兰花被称为“花中君子”,它花姿优美、素淡幽香,具有“色清、气清、神清、韵清”气质,深受人们喜爱。

而历代的文人雅士无不为之倾倒,因为它是品质的代表,精神的象征。

兰花高洁、典雅、坚贞不渝、卓尔不群,它淡泊名利,不屈不挠,这不正是与诗人的那句“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相吻合吗。

脚下不是没有浮云翻滚喧闹,只是不关心他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

任世间熙熙攘攘,我自笑傲山巅,这是兰花的品行,也是诗人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高尚情操的写照。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有才华,诗、书、画无一不精,且为官清正廉洁,有政绩,深得百姓爱戴。

“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郑板桥清廉刚正,虽屡遭排挤和打击,仍秉持操守宁折不弯。

正如他的这首题画诗,咏物抒怀,遗世独立,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孤芳自赏,这是兰花的淡泊心态,也是诗人的隐逸情怀。

提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竹子。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他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他也画过很多兰花,应当说他笔下的兰花,那也是一绝,不仅画得好,而且经常在自己的画作上题诗。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题画兰》,就是他题写在自己的画作上的,短短四句,诗人借用兰花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也使得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

《题画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清 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赏析

《题画兰》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咏物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兰花而题写的。

此诗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

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兰花生长在山岩最高处,在突出的岩石和深深裂缝中,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顶:顶头。  突:高出周围。  稠:浓郁。

开篇以兰花为物象,描写它生长于山岩的顶处,香气飘散四溢,尤以突出岩石和岩缝中,美好的花香馥郁芬香。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脚下不是没有浮云翻滚喧闹,只是不关心他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

非:不是。    浮云:天上的云。

末尾写兰花生性淡泊,不与“浮云游尘”为伍,卓尔独立的品格跃然纸上。

这首诗是诗人借兰花之名表自己之志,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

全诗最出彩的是最后两句,这与五柳先生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异曲同工之效。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如此,便能超凡洒脱。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