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你是小男子汉,怎么能哭呢?”

2019-06-10  本文已影响1人  女性成长教练Melody曾婷

 1 

前些天生了二宝,我住在了医院病房里。

房间里回响着新生儿们嘹亮的哭喊声,向世界宣告闪亮登场。

隔壁床的妈妈,聘请了位富有经验的护工大嫂。

她正在安抚哭闹的小宝,“哭啥,咱是男子汉,怎么能哭呢?

这句金句重复了不止三遍。

在小区里散步,一位爷爷大声哄哭闹的孩子,“男孩不能哭,人家会笑话的”。

他的安慰模式,和医院病房的护工不谋而合。

虽然他们的语言中,都带有特有的固化观念,是集体无意识的性别认知,行为中还是本能地表达爱意,安抚着孩子。

还有一种交流是更极端的方式,当孩子哭了,家长声色俱厉地批评“哭什么? 有什么好哭的? 再哭揍你了啊。”

语言的背后,暗含的是人的价值观和逻辑。

尤其是恐吓型的家长,急躁的言辞中透出对哭泣的否定和恐惧。

娃儿们的社会定位,从一出生,就浸润在不同性别塑造里。

比如

“你是个男孩,不能哭”;

“你是小女孩,得穿的漂漂亮亮的。”

我们可以用问答句型,开启思考模式:

“男孩为什么不能哭呢?”

“因为这样显得不够坚强。”

“坚强的人,一定都不哭吗?”

其实不一定。

 2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向来倡导“男儿有泪不轻弹”。

这是明代戏曲作家李开先的代表作《宝剑记》中,有两句唱词:“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作家认为,如果伤心了,男性也可以留眼泪,天经地义。可惜后面这半句在流传过程中,被华丽忽略了。

很多国家的文化中,也不约而同存在性别观念区分。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大人们观赏视频中,九个月大的婴儿看到玩具盒中弹出的小丑,放声大哭。

观众们得知视频里是女孩时,他们认为女孩是因恐惧大哭,认为不要粗暴地对待女孩;

另一些观众被告知视频中是男孩时,他们认为男孩因为生气才大哭,并认为男孩胆子太小,弹出小丑,没必要哭。

实际上,哭,真的说明男孩不够勇敢吗?

从逻辑方面,哭泣和是否勇敢,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哭,是人本能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对小婴儿来说,这是他在呼喊大人,需求关注的表达方式。

在婴儿时期,孩子的喜怒哀乐天然写在脸上,他还听不懂大人的意思;

进入了儿童期,假如亲人一直强调“不许哭”,加上否定的语气,孩子的认知模式很容易影响,形成“哭是不对的。哭是代表软弱的。”

有些孩子的情绪就会被压抑,为了向大人证明“我是坚强的”的思维模式,而刻意掩盖自然流露的情感。

法国的弗雷德里克.方热在《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中提到,我们会注重一些价值、美德,比如你会在朋友心中营造坚强、值得信赖的印象,这种美德会带来很多收获,比如受人尊重和欢迎。

而这些美德又像一枚硬币,有正反面,它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隐藏一种恐惧。

比如为了维持这种印象,人们会给自己设定条件,以此对抗这种恐惧。

比如

“如果我特别坚毅,我就会觉得是个有价值的人。”

“我不能展现脆弱,别人会嘲笑我,这样会很羞耻。”

在认知心理学中,这叫条件认知模式。

这种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形成于儿童时期。

为了提升价值感,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找到位置,孩子会想出解决方案,比如刻意压制住某些悲伤、恐惧的情绪。

 有位大姐忧心忡忡地说,“我儿子今年考研究生失败了,他那么优秀的孩子,从小是人见人夸的坚强孩子,都没见他哭过。

考研失利,他竟在宿舍里,拿小刀划胳膊,都冒血了,还好他舍友阻止了。心疼死我了。”

他从小都很“坚强”,却没有学习如何来释放不良情绪。

成年后,生活的重压接踵而来。

 3 

很多男性,隐忍情绪、不暴露“脆弱时刻”,已经养成了深入骨髓的习惯。

歌曲《男人哭吧不是罪》里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人在日日夜夜撑着面具睡

我心力交瘁

明明流泪的时候

却忘了眼睛怎样去流泪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

为什么会有一首流行歌曲,专门为男人的哭泣“拨乱反正”?

因为主流文化倡导刚毅坚定的男性形象,太深入人心。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哭泣呈现了人真实脆弱的情感,不但可以释放情绪,而且有可能促进人们之间的链接。

 休斯顿大学的社会学教授Brené Brown,在TED 平台上分享了她对于“脆弱”的研究成果。

她在 6 年时间中,进行了上千次采访,收集到了上万个故事,并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

研究表明,有强烈自我价值感、归属感的人,并不是把脆弱隐藏起来、事事都呈现完美的人,而是有勇气接受脆弱,并敢于向他人呈现的人。

这种脆弱,恰恰是心理学上的“自我表露”,能够把真实想法和情绪,坦诚地与人分享,进而有更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归属感。

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能够和伴侣坦诚地分享孤独和脆弱,有助于促进亲密关系,使伴侣更理解和支持自己。

从生理学的角度,适当的哭泣,同样是对人有益的。

心理学家毕尔斯玛和文格浩特的论文《情感泪:人类为何哭泣》提到,泪液一直存在于眼睛中,可以润滑、保护眼睛,并提供养分。

眼泪中含有溶菌酶,这是人体的自我捍卫物质,它能保护鼻咽粘膜不被细菌感染;眼泪中还含有亮氨酸脑啡肽,能够起到神经镇定剂的作用。

有很多家长担心,允许男孩哭泣,孩子会不会养成懦弱的性格?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勇敢坚强,但这样的期待,不是靠“你是男子汉,怎么可以哭?”的语言压制孩子的情感。

对于小婴儿,饿了、渴了、困了、尿了,都需要用响亮的信号向大人表达关注。

如果父母给予了及时的回应,了解了小婴儿哭泣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他就会慢慢停止哭泣,回到有安全感和信任的状态中。

对于儿童,他可能因为愤怒、悲伤、不被理解而哭泣。

这时候他需要的,是大人不加评判的观察和平等的对话机制。

待情绪稳定了,大人和孩子可以针对事件本身,去寻找好的解决方案。

孩子在动脑思考“我可以哭吗”的过程,就是成长的开始:

“我是个小男孩,也享有哭泣的权利;

和好朋友分别后、

和妈妈争吵时、

考的不好了、

跑步跌倒了,

我都有可能会流眼泪;

请不要对我说,别人会因此笑话我;

这句话,不会帮助到我;

也不要对我说,我不哭了,你们才喜欢我;

请不要让我取悦你,而压抑情感。

我需要的很简单,

只不过是一个理解的拥抱,或者温暖的目光;

我的情绪恢复了,我就会想办法;

请相信,我还是个阳光男孩。

即使我长成了男子汉,

我哭泣,也不代表我不勇敢、不坚强;

每个人都会有脆弱、悲伤,

我可以坦然地面对这种情绪,接纳它;

请相信,疗愈哭泣的,

一是时间,

二是无条件的爱和信任。”

-------------------------------------

Melody曾婷,思维教练,倡导“女性成长思维”,陪伴你开启独立不盲从的认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