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跨越时空的学习之旅

2018-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陈蕾FZ

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政治小课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深入各个行业。而教育,也在其中。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学习,无不渗透着信息技术的身影。然而,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地时间里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是值得每位教师深入思考的。

一、“课堂小课堂”的缘起

进入到5月,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已经进入了高三总复习的模式。可是,那些高考知识的“重灾区”,说一次、做一次总是不够的,那些关键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们想要提高学生们的整体能力,总是“不辞辛苦”——要么抢课、要么拖堂,不是没有效果,只是真得很辛苦。

所以,我在此时想到了“在线课堂”,希望探索一条培优补差的新路径。如果把每周课堂里的问题汇总,就以一个重点或难点进行深入梳理与分析,兼顾基础与提升,这无疑会成为课堂的有益补充。

而最终选择“千聊”(热门的直播平台之一)主要看中三点:一是可以在线互动,学生们可以在听讲之后即时进行反馈;二是可以“无限回播”,学生们的收听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进行调整;三是可以“自动合成并下载完整录音”,这便于教师未来可以进行二次剪辑与分享。

二、“课堂小课堂”的实施

1.把握重点,精准学习。

就政治学科而言,高考要考查的重点知识,其实是个很有限的数字。从5月19日开始,每周一次,到本届高三结束,大致会积攒四五十节课,数量的确相当可观。而这些重点大抵是高考的常见考点,多次考、反复考,而且难度在加大。在线课堂不同于普通课堂,可以只针对某一重要考点,更为细致更为深入地进行剖析,启发学生在深度上的拓展。

2.在线互动,深入思考。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有着明显的差别。最熟悉的“听讲”方式,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因此,即便是跨越时空的在线课堂,我们依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上,我充分利用在线平台的互动功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听做结合,即时反馈”。但考虑到在线课堂的时长特点与容量性,学生的作答多采用选择的方式,迅速搜集他们的想法,在生成中逐步推进。在课堂结束之前,我通常还会开放文字与语音留言的功能,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主动走向深入思考。

3.创新应用,提升实效。

(1)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有被动和主动之分。有些人表面上也“积极”学习,但这种“积极”不是自愿的,而是外在压力促成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往往不能持久。由于“千聊”是一个可以多平台收听的APP,所以听众是谁往往难以知晓。但我恰恰认为,这样更容易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答错了或提问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很尴尬,也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主动学习、主动提问。当他们每周六晚上自觉地守候在直播课堂时,他一定会更加认真,因为没有人逼迫、没有人监督,学习就变成了自己的事,变成了自觉的行为。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向别人讲授相互教时,快速使用,知识会被保留90%。为了能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邀请年段里政治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率先加入“小讲师团”,担任每次课前半段的主讲任务。这些学生极其认真,从画思维导图,到一次次地修改,到完成讲稿,再从自主试讲到最后的直播正讲,在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方面,他们真得有了很大的飞跃。而来自同伴视角的讲解与分享,更快速地连接各学科的知识,极大丰富了学习的素材。当然,他们的坚持与努力,也很好地鼓励了其他听课的同学,促进大家彼此携手前进。

(2)变“读书”为“听书”,潜移默化学习知识。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从读纸质书到读电子书,再到如今的“听书”,用耳朵代替眼睛,正在让学习有了更多可能。当每次在线课程结束之后,学生们可以在平台上听到完整的音频资源,个性化地选择反复收听自己的难点部分,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这些重要但却具有挑战性的知识。这种学习与以往的纸质学习有所不同,不需要特别专注,但可以多次重复,让这些知识潜移默化地输入学习的历程。

(3)变“固定”为“随时”,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移动时代意味着,只要愿意,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进行学习,学习已然无所不在。虽然直播课堂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每周六晚8点,但是课程回放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可以比较灵活地安排好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收听,充分利用好课后时间。学生们很害怕的那些“哲学原理”之所以总是记不住、记不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必要的重复率。于是,我建议学生们,可以选择平时的零碎时间——吃饭、上学放学的路上或睡前的时间,在短期内多次收听“哲学系列课程”,尤其侧重前半段的知识点讲解,让最难的部分在真正开始高三复习时已经被习得。

三、“课堂小课堂”的再思考

三个多月以来,“政治小课堂”已经顺利开课14节,每一次的收听量都在60人次左右,最高峰值达到200多次。学生们把线下与线上的学习连接起来,相互促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力,真正提升政治学科的学习能力。在这一路的实践与探索里,我对直播课堂也有了更多深入的思考:

1.注重聚焦,要打“精准”牌。

在线课堂要与传统课堂教学区别开来,对它的定位应该是每周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与提升。所以,我们要对在线课堂有思考、有聚焦:“每周要讲哪个考点?为什么需要讲?与课堂上这个考点的‘讲’有什么不一样?需要在线完成哪些互动的题?这些题会引发哪些错误与思考?这些错误是本次在线课需要解决的吗?……”只有充分地去思考,我们才会在真正实践的时候少走弯路,精准有效地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关,从而达到有效提升的目的。

2.落实效果,要打“配合”牌。

“千聊”平台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实现音频的合成与导出,因此,我们就可以可以结合其他平台“创造性”地使用这些音频资源。比如,配合微信小程序——“小打卡”,将每个知识点进行更为细致地切片,让学生们每周完成3次实名打卡,把知识的记忆与运用细化到日常学习里,真正落到实处,提高高考复习的实效性。

3.提升素养,要打“创新”牌。

暑假的“政治小课堂”是由我与一位学生共同主讲、合作完成。所以,我觉得还应该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在应试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比如,设置一些时政热点的议题,邀请几位学生共同来参与,把少数人主讲,变成更多人的在线分享,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学科的核心能力——思辨能力。

当然,既然在线平台都可以用来进行应试学习,那么,作为拓展性地素质培养,更应该可以借用这样的平台加以实践。比如,我们可以开设周末的读书分享、电影分享等等,既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也给学生们提升能力提供崭新的平台。

“政治小课堂”,只是开启跨越时空学习之旅的初步探索,帮助我们累积经验,寻找新时代的学习新方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坚持向前,陪伴2019高三的全体文科学生,让这份不变的“跨越时空的学习之旅“成为彼此高三生活里最美的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