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引发离婚潮?离婚的背后是不被接纳的自我和未能表达的需求

2020-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自在生长_1017

随着疫情逐渐好转,各行各业也都在准备复工复产,没想到第一拨反弹上涨的竟然是“离婚”,多地民政局表示出现了排队离婚、一号难求的现象。

其实,就算不考虑疫情的原因,我国的离婚率也是在年年增长的。到2017年,已经从1987年的0.55%上升到了3.2%。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婚姻走向尽头?

通观离婚原因,除了比较极端的比如家暴等等,大部分其实集中在两个方向:出轨和指责埋怨。而这两个方向也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或者说问题本身,真正的问题隐藏的还是比较深的。

出轨,就不必说了,背后的各种原因五花八门,不过这只是亲密关系出现问题后的一种结果,或者说是离婚的前一步。只是离或不离,因人而异罢了。

另一个导致离婚的原因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子里的指责和埋怨。这种指责埋怨,有的是表现在面儿上的,你一句,我一句,谁都不想少说一句,谁都觉得是对方不对;有的则是掩盖在沉默的表面之下的,两人没得聊,没话说,虽然同桌吃饭同床睡觉,但仍然像是两个陌生人,并且往往有一方是心生怨气但又无法表达的。

这种情况一般在有孩子的家庭里常见,中外都有,毫不稀奇。妈妈的时间几乎全部被孩子占据了,有的全职,一日三餐加家务;有的白天上班,晚上带娃;爸爸几乎都在工作,要么回家晚,要么回了家也是看手机。睡觉的时候,有的夫妻俩早已分床分房,有的则是一人睡的时候另一人已经睡着了,根本没有聊天说话的机会。

32岁的英国妈妈Emily就是深感孤独的女性之一,她有丈夫和3个孩子,但最长的一次有三周没有跟任何成年人说话.....实在想说说话了,只能去超市,跟导购和收银员说说......

此次疫情,让很多家庭的此类问题暴露无疑。平时上班、出差,各忙各的,也就晚上那一会面对面的时间;可是疫情来了,两个月里每天24小时面对面,可是仍然没得话说,除了家务纷争,可能更多的是妻子一方还增加了看着丈夫宁可低头玩手机也不说话的样子----大多情况下受不了的是女人一方,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女人每天需要说2万句话,而男人仅需要讲7千句就够了。

不管是明面儿上的互相指责,还是积攒在心里的怨气,时间久了,必然会导致婚姻走向终点。即便不离婚,可能也只是有名无实的婚姻,就像有句话说的,“本以为一个人孤独终老是件很悲惨的事;没想到更悲催的是,明明身边有人,可还是两人相对孤独终老。”

指责埋怨的背后是什么?

人总是会本能地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而且在亿万年的进化中,人会格外地关注负面的信息以保证自己的案例,所以看见的大多是别人的不是。这是本能反应。

当两个人从爱情的激情中逐渐看到婚姻真实的样子,人的本能会取代在爱情中的“伪装”,这也就是露出了本来面目。于是就会有各种看不惯,于是就生出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要改变你!

这是指责埋怨的开始。秉持着这种要改变对方的想法,理所当然地我得指出你不对的地方呀!作为高等哺乳动物,人的另一个本能是对“尊重” 和 “爱”的相关情绪反应格外灵敏。一旦感受到“不尊重”,就会被负面情绪侵袭,这时人类的大脑皮层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的,也就是常说的“失去理智”。在负面情绪的操控下,人会产生要么反击、要么逃避、要么装死(傻)的三种行为,对应在实际的婚姻中也就成了互相吵(打)架、摔门而出、沉默不语这几种状态。

可实际上真的有那么多的对错之分吗?在充满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中,哪有什么绝对的对错呢?不过就是每个人持有的一些信念罢了!这个东西不应该放在那儿、孩子必须早睡、你应该去做早餐、你不应该一直玩手机......所有这些判断,不过是以个人为中心去思考的结果,你并不了解对方在做这些事情时候是出于什么考虑,或者有什么诉求。真正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是非对错,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而已。

我的父母曾经为了盛粥时用勺子还是铲子,从开始的争执到最后砸东西。这就是典型的当面指责引起不适最终发展到暴力。他们只顾着改变对方,却没办法停下来想一想对方的出发点是什么---不过是,想用勺子的,认为粥是稀的,勺子好用;想用铲子的,是因为铲子已经在使用了、不想再拿把勺子出来占用。这有对错吗?----只是出发点和需求不同罢了,可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呀!为什么就执着地守护着自己、不肯去看一看对方呢?其实,在他们心里,对方根本是不存在的,他们心里只有自己。对,只有自己是对的,谁跟我不一样,谁就是错的。

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这些琐事时,大家可能觉得可笑,然而这是多少现实婚姻的写照?人们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争吵,甚至到最后都不记得争吵的开端是什么了,就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对”,为了“打败”对方。这是小孩子才玩的把戏。作为成年人,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执着于对错。

另外一种指责是无声的,可能因为太太过于唠叨,可能觉得没有共同话题,可能太太觉得先生不重视她,那就干脆不说话。两人各行其事,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不沟通,比上面说的当面吵架对婚姻的伤害更大。这是一种逃避,是无力承担责任的表现。心里有怨气,却不去表达,不去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实际上就是对关系持放弃态度了。

如何走出指责或冷淡的怪圈?

第一步,觉察自己和对方的情绪。

当想要去指责对方的时候,先感受并识别一下自己的情绪,是愤怒、失望、还是担心;当受到了指责,除了觉察自己的情绪(比如生气),还需要觉察一下对方的情绪,当下他/她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抓狂、沮丧还是焦虑?

当你能够从情绪和感受入手,就相当于给自己一把钥匙,这是打开自己和对方心门的钥匙。

第二步,爱自己,接纳自己。

对,就是爱自己。当你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升起,请用慈悲的心抱抱自己,因为这种情绪一定在你曾经的过往中发生过,但当时没有被好好对待,这种感觉就一直留存在你的身体里和你的潜意识里,在长大后的某个时刻又重现出来。这不是你的错,此时的自己只是在重复曾经的经历。而此时也是一个重要机会,让自己开辟一条新的通道,不再一次次地重复过往。

第三步,看见对方。

只有当看到对方的需求时,才是真正地看见了他/她。当你看到并接纳了自己的情绪,同样可以看到对方。当他这么做这么说的时候,他的初衷是什么?当他带着这么一种情绪的时候,他的想法和信念是什么?只有穿越了对错之争,才可以看到对方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第四步,提问确认对方需求,同时正向表达自己的需求。

当前面几步做到了,就可以用平和的语气向对方确认他/她的需求是不是......?从你平和的语气中,对方一旦可以感到舒缓,那么安全感会上升,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消减,这时才时真正沟通的开始。

不要说没法沟通,因为情绪和气氛会阻断沟通。真正的沟通只能从放下对错、关注需求的那一刻开始。

当真正的沟通开始时,一定要正向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用说“不要...”的方式让对方去猜你“要”的是什么。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太太一再地跟先生表达“不想让他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三个星期后,先生告诉太太,他报名参加了高尔夫比赛,要多花些时间在高尔夫球上。显然,这位太太并没有正向地表达她想要什么,直到后来她告诉先生:“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最后,要记得,所有的关系都是情感账户,从里面取钱的时候,不要忘了,也需要不断往里面存钱,否则当账户里的钱取光的时候,关系就不存在了。

最近法国的一对夫妻在疫情宅家期间阳台共舞的视频上了新闻,这就是往情感账户里存钱的典范啊。

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惊喜小浪漫,来源于爱,也汇聚成爱的河流,滋养着“关系”---亲密关系是这样,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同样适用。

愿每一个成年人,都能用慈悲心接纳自己和情绪和曾经的自己,看到所爱的人的需求,真正地进行有效沟通,让每一种关系都成为我们的能量的源泉,而不是消耗能量的黑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