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黄帝内经》怎样谈治病(第240-243句)

2024-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韦志学写作
韦志学摄

2024年11月22日,第45天读《黄帝内经》第240句-239句。

第240句【原文】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意思:

黄帝问道:药物五味也有阴阳之分,作用怎样呢?

岐伯回答说:辛味甘味作用发散,属阳。

酸味苦味作用涌泻,属阴。

咸味涌泻也属阴;淡味作用渗泄,属阳。

这六种味道的药物作用,有的收敛,有的发散,有的缓和,有的急暴,有的燥湿,有的润泽,有的柔软,有的坚实。使用时要根据它们的不同功效进行调和,使气归于平和。

第241句【原文】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意思:

风邪侵袭人体,用辛凉之药主治,用苦甘之药来辅佐,用甘味之药来和缓肝气,用辛味之药来驱散风邪。

热邪侵袭人体,用咸寒之药主治,用甘味和苦味之药来辅佐,用酸味之药来收敛阴气,用苦味之药来发散热邪。

湿邪侵袭人体,用苦热之药主治,用酸味淡味之药来辅佐,用苦味之药来燥湿,用淡味之药来渗泄湿邪。

火邪侵袭人体,用咸寒之药主治,用苦味辛味之药来辅住,用酸味之药来收敛朋气,用苦味之药来发散火邪。

燥邪侵袭人体,用苦温之药主治,用甘味辛味之药来辅佐,用苦味之药来泻下燥气。

寒邪侵袭人体,用甘热之药主治,用苦味辛味之药来辅佐,用咸味之药来泻水气,用辛味之药来温润肾水,用苦味之药来坚固肾阴。

第242句【原文】气有高下,病有远近,症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

——《素问•至真要大论》

意思:

病气有高下之分,病所有远近之别,病状也有内外之异。因而治疗也应有轻重之差别,但总要以药气恰好到达病所为原则。

《大要》上说,一个药方里如果用一个君药和两个臣药,或两个君药和三个臣药,就是“奇方”的组成形式。

如果用两个君药和四个臣药,或两个君档和六个豆药,就是“偶方”的组成形式。

一般情况,病在上部而病情比较轻浅的称为“近”,用药时应多用“奇方”。

病在下部而病情比较沉重的称为“远”,用药时应多用“偶方”。

因此,用发汗之法时不用“奇方”,用攻下之法时不用“偶方”。

第243句【原文】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滑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避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意思:

补上、治上的方剂应该用气味俱薄的“缓”剂。

补下、治下的方剂应该用气味俱厚的“急”剂,目的是能够使药力恰好到达病所。

为了防止治疗沉重在下的“远”病时药力中道衰竭,也可以采取先服药而后进食的方法。

用药物治疗的原则是,不论用奇方还是偶方,轻浅在上的“近”病,用药的组成形式应尽量“小”。

大的组成形式的药物数量少,而小的组成形式的药物数量反而多。

如果用了奇方病不见好转,就可以接着用偶方,这种用法叫做“重方”。

治疗疾病就是使身体不平衡的气机支得平衡,所以又叫“平气”。

而沉重在下的“远”病,用药的组成形式就应该尽量“大”。

不过多也不过九味,少也不能低于二味。

如果用了“偶方”病情仍不见好转,就应考虑用“反佐”的方法了,所谓“反佐”,就是用性味相反佐反的药物来辅佐方中的主药,即寒证反而用寒药,热证反而用热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