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碎碎念 13-352
看完五道题目,大家都发现了,并无所谓的“统一答题模板”。
有的“万能模板”说是“内容上,结构上”,这里用不上。
有的资料归纳为“文学效果”就是“读者感受”,这里也用不上。
有老师说:效果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解析:
一是从修辞等技巧层面来看,分析技巧的固定效果,比如比喻的基本效果是形象生动,反问的效果是突出强调,增强语气与情感;
二是从表达方式入手,不同的表达,内容不同,效果也不同,比如景物描写,其效果一般就是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色彩氛围,寓情于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但是很明显,对这5题作用不大。但是有参考价值。
换句话说,以上所说的都是泛泛而谈效果,类似于当年的“作用题”,“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谈的是普遍意义上的作用。这5题明显就不是这种“效果”!!!
所有的答案,都神奇般的和题干中的“任务”直接相关!
我们再看一次!!仔细看!!
9.小说由“我”写给姐姐的三封信组成(任务),这样处理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①采用书信形式,贴合动荡不安、亲人离散的抗战背景,真实还原“我”的战斗生活。②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叙事更加集中。③可直诉内心感受,引发读者的代入感和共鸣,也增添了小说的抒情色彩。④书信呈现的断续状态,形成许多悬念与留白,可激发阅读兴趣,引人遐思。
【解析】正篇小说都是“信”,所以先答“信”的作用。真实、集中、抒情。然后分析3封信的整体的效果——悬念。答案简直就是对题干任务的扩写!!
16.这两首诗的五、六句以不同方式描写筝乐(任务),表达效果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①张诗五、六句【直接描写】直接描写筝乐,“悠扬”“掩抑”写出乐声的起伏不平,“思绝”“态生”则写听者的情绪波动,主客体交融,暗含“弦外之音”,为结尾翻出新意蓄势。②常诗五、六句【间接描写】运用比喻(通感)/以形写声,以声写声/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突出音乐效果(感染力)。以山高猿啼、天静雁鸣渲染哀怨凄苦的音乐意境,富有画面感,绘声绘形,虚实并生。
【解析】“不同的描写方式”,立马让人想到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后面都是详细展开。答案简直就是对题干任务的扩写!!
21.第一段以现代汉语为主,夹杂了“天忽下雨”“仓皇奔走”“趋之如归”等文言表达(任务),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4 分)
答:①“天忽下雨”“仓皇奔走”“趋之如归”用语简省,句子短小,更能表现雨来之急、奔走之狼狈,以及忽逢茶店的惊喜。②在平实如口语的叙述性文字中,夹杂文言表达,既调节了话语节奏,又增添些雅趣。
【解析】文言表达,本身有和字词句和内容上的效果;“文白夹杂”又有何作用。答案简直就是对题干任务的扩写!!
22.文中画横线句既写出阻雨时间之久,又有音乐美(任务),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简要分析。(3 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
答:①反复使用“越……越……”的句式,以茶淡雨大暗示时间流逝。②两句韵律和谐,节奏舒缓,具有音乐美,有助于表现山中阻雨时“我”的从容随性。
【解析】“阻雨时间之久”如何表现(暗示);“音乐美”如何表现(韵律)。答案简直就是对题干任务的扩写!!
23.文中画波浪线句使用了排比修辞(任务),请分析其结构特点及表达效果。(4 分)
答:①四个句子都含有“……有之”句式,结构相同;“剃头店”“裁缝店”“江北船”“三家村”都极具市井乡野色彩,语意相关。②娓娓道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凸显了胡琴雅俗共赏,在民间流行之广。
【解析】排比本身的特点(娓娓道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和在这句里面的效果(凸显了胡琴******)。答案简直就是对题干任务的扩写!!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小说阅读主观题的答题套路,无论是赏析还是评价,无非就是围绕环境、人物、情节、主旨、效果、感受等方面做文章。很明显,这道题完全突破了传统,引入了“历史故事”这一新资源,创设了一种同样的内容、两个不同版本的文本之间的比较这一“模拟情境”。而这一情境的创设是动态的,体现的既是文本间的横向迁移,更是对文本的深度体验,同时也使得“套路化”的答题模板失去了效用。表面上看,考查的是比较两个不同文本中渔夫的角色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学效果”;实际上,渔夫角色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背后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深入思考。比如,题目中的“普通渔人”中的“普通”二字就很值得深究;文本中的普通渔人相比于历史故事中的渔夫,形象上有了明显的不同;形象的不同,必定意味着小说主旨的变化;主旨的变化,承载的是作者对渔夫、普通渔人及人生的独特思考……所有这些都需要考生切实地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不仅需要走进文本,还要走近作者。“模拟情境”的创设,使原本静止的赏析变成动态的体验,解题的过程也就是与文本对话、与人物碰撞、与作者交流的过程。总之,高考语文“情境化”的命题,彻底改变了以往“带着命题进文本”的“先入为主”的静止式命题方式,而是“依据文本设情境”,充分挖掘并灵活运用文本信息,巧妙创设各种情境,在情境中镶嵌典型任务。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高考语文改革的不断深化,“情境化”命题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考查样貌也一定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写在最后】所谓的“效果题”,效果二字并非空泛而论,只要效果前面有具体的任务,请不要相信任何万能套路。做好前面任务的“扩写”,才是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