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觉得迷茫,明明知道自己应该放下过去,向前走才对。但实际上,越是想放手,越是会揪着那些曾经的痛苦经历不松开。其实不是你不肯放手,而是那些创伤,它们不肯放过你。
那些一直没被疗愈的伤口,会产生焦虑、抑郁、悲伤、愤怒、委屈等负性情绪。这些情绪让你的性格走样,变得自我价值偏低、人际关系敏感,常常陷入痛苦和迷茫的心境。这些都不是你的错。
这些创伤都来自幼小的你被不公平对待,被肆意伤害,被错误教养,你不必为此自责和愧疚。是的,你确实是不良教养方式的受害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站在“审判台”上,把人生所有的不如意都归咎于童年创伤。是的,你不能让父母给你承担全部的人生,这不公平。
要知道,你是无法选择出生环境,无法决定怎么样的养育者。但现在的你,已经长大成人了,你有能力去疗愈自己了,这是你可以选择的。如果现在的你,依然任凭自己沉溺在过去的痛苦里,不肯去努力改变,不肯去自我疗愈,那就是你的责任了。因为,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
通过疗愈童年创伤帮助我们解除自卑,而非专门声讨和指责我们的养育者。作为养育者来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关怀空白一片,他们的教养经验基本都来自代际传承,以及原始的本能。如果没有好的版本给他们模仿,他们就会把错误的教养方式不断地复制下去。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经过深刻的反思和学习,我们也会和他们一样,继续延用父母养育我们的方式,去教养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需要看到父母的“有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
如果你不能够厘清这些,那么你就很容易陷入“恶劣心境”,把人生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罪于成长和环境,甚至在“恶劣心境”的影响下,形成“受害者”情结,导致“受伤成瘾”。因为每个人的童年都会遭遇挫折和伤害,这本来就是成长的代价。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成长环境,就像不存在“完美父母”一样。
压迫和驱动力,挫折和耐受力,伤害和自愈力,这些都是辩证的关系,如果把“童年创伤”放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你会发现,它们所带来的祸与福,往往是纠葛在一起。要知道,所有的痛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保留那些有益的部分,消除那些制约的部分。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自卑,看到自卑中蕴含的改变力量,这才是我们需要的。
探索自我,是否有把人生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咎于养育者的心理?
如果有,让自己安静下来,这可能是你当下要面对的功课。
认真把下面这段话阅读几遍: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遭遇挫折和伤害,这本来就是成长的代价。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成长环境,就像不存在‘完美父母’一样。
“一个人的人格,如果经历了‘苦难的淬炼’,一定会诞生出超于常人的‘能力’,它会变得更加柔韧、顽强、忍耐并富于弹性,更加适合生存,这就是脆弱的力量。
“如果我们一味地忽略个体在成长中的积极因素和自我修复的能力,而仅仅沉溺于创伤本身,甚至不断地自揭伤口拒绝疗愈,以此来掩饰软弱,逃避成长的责任,把人生的困境和不如意,都甩锅给父母及环境,那可能是自卑疗愈中最大的‘障碍和心病’了。”
然后问自己,我这一辈子都要套着“受害者”的枷锁吗?我这一辈子都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吗?
告诉自己:“我要为我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把你现在的决定,写下来。
一边读书一边回看,面对了过往中痛的部分,也应该来到这个节点做一下对未来的展望了。
因为,读这本书不是为了找到逃避痛苦的理由,不是为了找到不再前进的借口,而是为了找到解药拯救已经无力的自己;读这本书不是为了拷问父母的过失,而是为了找到父母被困住的原因,和解与疗愈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关系。
读到这里正是恰逢其时,我的心绪正因节日与家族的人连接碰撞而不宁。
此刻我明白了自己的难过,仍是在怜悯内心那个弱小的自己,仍在怨怪父母养育过程中的偏颇。
此刻作者告诉我,应该让自己安静下来,接着做下面的功课。
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通过疗愈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才是觉醒后要做的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