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婚姻育儿想法

安全感03|“蚂蚁会把我吃掉!”

2018-12-04  本文已影响212人  Jk不二子
改变破坏亲子关系的语言模式,是家庭教育赋能的核心所在。

1

那天,艾米带两岁的女儿去公园玩。为了引导女儿学会观察,艾米特地把女儿叫到一棵大树旁边。

谁知,女儿一看见树干上爬着蚂蚁,顿时大哭。“妈妈!我怕!”

“蚂蚁有什么好怕的啊!”

“蚂蚁会把我吃掉的!”女儿边哭,边拉着艾米的手,离开大树。

女儿为什么会害怕小小的蚂蚁?艾米百思不得其解。平时她和老公都很注意在女儿面前的语言表达,从来没说过类似动物想要吃掉她的话。

事实上,女儿还挺喜欢小动物,经常逗邻居家的小狗玩,有时甚至会她把自己的小拳头伸进狗的嘴里。

艾米夫妻俩花了好几个星期才弄明白这件事情。

原来,有一天奶奶打开厨房的碗柜时,发现了一些蚂蚁。奶奶惊慌说∶“这又有蚂蚁了,他们会吃掉所有的东西!”当时,女儿就在厨房里。

在两岁孩子的世界里,一切更接近于梦境,而非现实。如果蚂蚁能吃掉所有东西,他们也会吃掉她。她不会考虑蚂蚁的身体比自己小很多的这个问题。

奶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给小女孩带来了深深的不安全感。

2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教育孩子说了很多话,却没有意识到有些话会伤害孩子的安全感。

比如,恐吓威胁的话

曾经有记者做过一个随机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人在小时候,都曾被自己的父母用各种各样的话吓唬过。

其中1/3有孩子的人表示,自己曾经或者正在用各种各样的话吓唬孩子。

当孩子不听话时,就说∶“再调皮,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

当孩子不睡觉时,会说∶“再不睡,大怪兽就来吃掉你!”

不少父母觉得,恐吓式教育虽然不是最好的方式,但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而且简单有效,他们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了。

然而,通过恐吓而达成的管教却存在潜在的风险。它直接启动了孩子的负能量:恐惧。

人智学研究发现,七岁之前的孩子是一个全然的“感知器官”。

他们的全身就像一个大眼睛,会对环绕他们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印象,而这种印象会传入孩子的全身血液循环系统及新陈代谢系统。

如果孩子被恐吓到了,身体的细胞会记住当时的感觉。

比如,开玩笑的话(假话)

育儿专家尹建莉老师讲过女儿圆圆被爸爸办公室同事捉弄的故事。

有一回,同事和圆圆开玩笑,“你爸爸和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儿子,正好没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说着就做出要拉圆圆走的动作。

才上幼儿园的圆圆被吓到了,大哭起来。后来,圆圆有两次从睡梦中哭醒。尹老师问她做了什么梦。圆圆都说梦到爸爸从幼儿园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独自走了。

后来,尹老师感叹∶大人一个无聊的玩笑,给孩子带来多么深刻的恐惧啊!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在三岁之前,孩子们生活在魔法与现实这两个世界之间。他们并不明白这两个世界相互排斥。他的现实感还没有强到能做出判断,并把某些现象排除在现实世界之外。

比如,夸张的狠话

如果说,编个谎言吓唬孩子是间接伤害,那么父母放狠话威胁孩子,就是直接的暴击了。

虽然父母说的大部分狠话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会真的这样做,但是这种语言暴力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最可怕。

其中,杀伤力最大的一句狠话莫过于——“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他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抛弃而听话,但是后遗症是——他会认为妈妈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为了讨好妈妈,他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越来越不敢表达,不会表达。

在这种消极教育中,孩子会屏蔽来自外界的信息,把自己保护在自己的世界里。最终变得自卑、暴躁或懦弱。

与此同时,当他发现父母的狠话,只是说说,并不会真的去实施,那么另外一个不良后果就产生了。他将不再那么相信父母的话,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这一点不容小觑,因为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信任感意味着安全感。

3

心理学叙事流派认为:语言不是反映真实,语言是创造真实。

“反映”一词基于过去,用语言反映孩子的现状。“创造”一词则立足长远,用语言创造孩子的未来。两个词语,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力量。

曾经有一个孩子因为口吃,非常自卑。而他的母亲对他说:“孩子,这是因为你的嘴巴无法跟上你聪明的脑袋之故。”

这个孩子长大后,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

还有一个孩子总是喜欢一个人待着。亲友不安地问一位母亲:“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发呆?是不是有毛病啊?还不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

母亲坚定地说:“我的孩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这个男孩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真正的教育是赋能的。家庭教育观念的核心就是改变亲子之间的语言模式。

4

什么样的语言模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呢?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提出的一致型沟通模式,可以作为亲子沟通的方式。

什么是一致型的沟通?

就是在沟通中既承认自己所有的情感,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又顾及他人的感受,且考虑到具体的情境。

比如,在朋友家聚餐,大家都聊得很高兴。可是,你五岁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故意把饭菜从碗里舀出来,到处乱扔。你教育了几声,他还是不听话,还冲你坏笑。此时,你很生气。

你会对他怎么说?

运用一致型沟通,就是要考虑三个方面∶我的感受(生气)、孩子的感受(好玩)、朋友聚会(愉快的气氛)。

“宝贝!把饭舀出来让你觉得很开心吧!可是这样不但会浪费粮食,会影响其他人吃饭。妈妈说了好几遍,你没有停下来。妈妈生气了。如果你已经吃饱了,就下去玩吧!”

孩子一般会说,“我已经饱了。”他离开餐桌,捣蛋行为就自动终结了。

这样表达,很平和地解决了问题。亲子间不会发生语言上的冲突,也不会影响环境气氛。

旧有的语言模式改起来并不容易,但是改变绝对是值得的。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好好说话,就是爱。


【下文预告】

这是“被关爱∶安全感”第三篇,你知道了∶

正确的语言模式对于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

在下一篇文章里,我们将一起来讨论∶

怎样的陪伴,才能给予孩子安全感?

(如果你觉得读后对你有启发,请点下面这个喜欢❤️,万分感谢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