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

景泰蓝:中华民族之国粹,宫廷艺术之典范

2018-10-13  本文已影响17人  来宝国际

传说,

景泰蓝的工艺是女娲娘娘托梦给老匠人的。

明清两代,

景泰蓝在宫廷皇族中兴盛了三四百年,

是两朝帝王专享的御用工艺,

被誉为“东方奇葩”。

制作工序细分起来有100多道,

相当耗费人力心力,

无处不体现皇家的尊严和奢华,

因而,

古时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的说法。

那天的北平,

林徽因和梁思成

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场转悠,

相中了古玩摊上的

一个景泰蓝花瓶。

瓶子虽历经沧桑,

却依然色彩斑斓、闪耀晶莹。

▲林徽因与梁思成

“二位有眼力,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 快关张了。”

老摊主一边把花瓶递给林徽因,一边遗憾地念叨:“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

“这可是中华的瑰宝啊,

怎能说绝就绝了呢?”

两人回家一合计,

申请在清华营建系成立一个美术组,

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

▲林徽因

时年25岁的钱美华,

是林徽因的学生,

也加入了这个小组。

▲钱美华

他们一起跑遍京城,

调查景泰蓝的生产状况。

仅存的几个小作坊,

几副小炉灶,产量极低;

三五个老师傅,后继无人,

他们拉着林徽因的手说:

你们救救景泰蓝吧!

▲当时北京景泰蓝小作坊

那时候,林徽因已病得很厉害。但她还是强忍病痛,为景泰蓝四方奔走。

她找出各种珍藏的历代装饰图案,让大家分析研究,指导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还成立了景泰蓝实验厂,把被迫改行拉黄包车的老师傅,一个个请回来。

▲林徽因设计的夔龙纹对罐

直到最后,

躺在病榻上的林徽因,

还是放心不下,

她只给钱美华留下一句话:

“景泰蓝是国宝,

不要在新中国失传。”

▲病榻上的林徽因

老师的一句话,

学生的一辈子。

1958年,

清华毕业的钱美华主动要求

到新成立的

北京市珐琅厂工作。

▲钱美华与沈从文

为全面了解和学习景泰蓝,她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到故宫博物院,跟着当时的研究员沈从文先生学习。沈老给她出了个点子:故宫景泰蓝宝物多,先把这些图案都临摹下来。

 

存放景泰蓝的珍宝馆,

一般不对外开放,

钱美华就和工作人员商量好,

把自己反锁里面,

清早进去,晚上出来。

时值隆冬,

冷清的屋里寒气逼人。

手一拿出来就冻僵了,

毛笔一个个硬的像枣核。

钱美华就搓搓手、哈哈气,

把冰渣呵去一直画。

坚持花了十几天,

终于掌握了传统纹样的规律,

还找到了很多失传的图案。

回到工厂后的钱美华,

没有在设计室里闭门造车。

她深入到基层车间,

跟着老师傅们一点点深入学习。

还把景泰蓝的每一道工序列出来,

制成表格。

制胎、掐丝、烧焊、点蓝、

烧蓝、磨光、镀金。

7道大流程,

108道小流程,

每个流程之中还有无数细节。

掐丝。

把扁铜丝按照图纸的花纹,

用镊子掰成一段段弧形,

然后用白芨糊,

一点点粘在做好的铜胎上。

这是景泰蓝工艺,

最“魔幻”的一道。

繁复的花纹,

精细的工艺,

是对人心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毫厘之间的作品,

却需要几个小时,

甚至几天的时间。

点蓝,

是把各种颜料点涂在器物上。

师傅们不紧要洗净双手,

避免手上的油脂污染,

还要屏息凝神,十二分专注。

稍有不慎,

就会“崩蓝”,前功尽弃。

因为点蓝技术的特殊性,以往的师傅们往往多留一手,防备着徒弟偷偷调色。

钱美华却无所顾忌,以自己多年经验和美学知识,编写了第一部景泰蓝创作教材《景泰蓝创作设计》,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们传授配色方法。

既要继承也要创新,

既要有规矩,

更要有突破。

钱美华还在敦煌壁画中汲取灵感,

与技术人员一起创新,

开发出珊瑚红、碧玉、

“地儿绿”等新颜色,

让景泰蓝的色彩更为丰富。

▲钱美华与景泰蓝一线技术人员合作

坚持人民美学的理念,

研究出了4种施釉工艺,

设计研发等多种造型,

多次获国际国内大奖。

曾受国务院委托,

设计亚太和平会议景泰蓝礼品,

被郭沫若称为:

“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钱美华还参与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誉,曾评价她为“新中国景泰蓝第一人”。

作品之一《周其垒》,

器形传统简洁,

丝工设计严谨考究,

在1981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

获得百花金杯奖,

是全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

从而立之年,

一直到退休。

钱美华就在小小的厂房里,

为了一句承诺,

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

退休后,

钱美华依旧停不下来,

一有时间就不停地画。

2009年,

82岁高龄的钱美华,

联袂两位设计大师,

完成了集她一生功力的收官之作

——《和平尊》。

▲钱美华景泰蓝作品《和平尊》

其中的一位设计师,

便是钱美华的得意弟子,

北京市珐琅厂第三任总工艺美术师:

钟连盛。

“创新就是最好的继承”,

他秉承师傅遗志,

以现代美赋予景泰蓝时代的烙印,

带领着珐琅厂的师傅们,

誓将景泰蓝艺术发扬光大。

这些师傅们,

很多都是几十年工龄的老师傅,

从上一辈开始,

就跟景泰蓝结下了缘分。

父亲点蓝,自己烧活,

妻子掐丝。

器物有魂魄。

每一件器物,

从设计到制作,

到反复的点蓝、烧制,

都需要匠人极致的付出。

而每一个步骤,

也都有着外人不可知的

枯燥和危险。

“如果不是真的爱这一行,

是坚持不下来的。”

炉内温度高达600度,极易灼伤

珐琅厂安静的设计室里,

年轻的小曾,

正专心地画着设计图。

她是钟连盛最钟爱的徒弟,

也是景泰蓝工艺的新生代代表。

她给景泰蓝注入年轻的血液,

让宫廷珍品走向寻常百姓家。

景泰蓝无疑是幸运的。

它遇到了林徽因,

遇到了钱美华,

遇到了钟连盛、小曾

和无数个坚守在一线的景泰蓝师傅们。

传承,

远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它是几代人的坚守,

是浓于血脉的拳拳匠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