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2018-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昊子环球背包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台湾专题】纯真的感动—台湾民谣

从小听着台湾民谣长大的我,长大后也一直记着那些儿时的记忆哼唱,感受其中的纯真与善念,简单和快乐。如同做人一样,越简单反而收获得越多,只是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已经很少简单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复杂,很想回到那个纯真的年代,拥抱那份久违的感动。讲到台湾民谣,就不提不提一个名字—叶佳修,除了写出《乡间小路》《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爸爸的草鞋》等佳作,还为潘安邦作词作曲写出《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温情的歌曲。这次我在台湾旅行就专门来到澎湖列岛,在澎湖湾亲自唱起这首歌,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仿佛回到纯真美好的年代。

说起台湾民谣,1975年,杨弦和胡德夫在台北中山堂举行了一个小型的音乐会,作品唱的是余光中的诗,余是当时极受台湾青年推崇的诗人,此音乐会被台湾乐界视为“民谣(或民歌)运动”的起点。

民歌早期的作品一般是歌咏山水之美、青春之情、旋律清新自然、歌词朴素无华,叶佳修、苏来、李建复、刘兰溪、邰肇玫、施碧梧、王海玲、陈明韶、邱晨、赵树海等歌手;靳铁章、毕心一、毕奂一、林建助、许翰君、陈云山、黄大城、王新莲、吴楚楚等词曲作者是当时民歌运动的主力,他们的创作吸引了台湾青年。而随着候德建、罗大佑、李泰祥的介入,民歌运动有了质的飞跃,比初期的淳朴无暇多了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由于当时创作力量的不足,大量的歌曲是谱名家的诗作,如三毛、余光中、赖西安、罗门、席慕容 、李熬、蒋勋等台湾本土作家,而随着侯、罗、李的作品的流传,民歌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候德建当时创作主要的是为李建复的<龙的传人>,罗大佑的第一首歌是刘文正的<歌> 第一张制作专集是张艾嘉的<童年>,李泰祥的处女作是为齐豫<橄榄树>创作,但他们的最好作品还是自己的专辑,候德建的<三十以后才明白>,罗大佑是<之乎者也> ,李泰祥个人认为是<错误>最好。按流派来分的话,杨弦、叶佳修属早期创作及领导者,清新的格调象中国水墨,这一派歌手最多。侯德建与罗大佑相似,才气逼人,叛逆、批判,以音乐来表达思绪、思考、思索,稍后有李寿全,不过,两人早期的歌还是散发着迷人的纯真情感,如<捉泥鳅>、< 童年> 、<落叶纷纷>。相比之下,李泰祥则充满了艺术气质 ,他选择的歌手也和当时的民歌手有着质的不同,早期的齐豫、唐晓诗,中期的潘越云,后期的许景淳无不透着高雅的魅力,李让台湾民歌具有了文学味和艺术感悟。

如果要追溯台湾民歌运动的渊源那应该是60年代的美国民谣运动,在鲍勃迪伦、琼贝兹的音乐引导下开始写自己的歌。李双泽、杨祖君是鼻祖,后来才有杨弦和胡德夫的中山堂的民歌音乐会。李是受杨的影响,承传了她的思考方式,充满民粹精神的作为使他成为台湾的鲍勃迪伦。李是第一个将大陆歌曲<我的祖国>介绍到台湾的音乐人。这契合了他的大中国情节, 这也和台湾青年推崇当时风靡全球的学生运动相关。很不幸,李双泽唱完<破鱼网>后于次年遇难。和李相比,杨祖君是民歌手中的异类,70年代末放弃了音乐投身社会运动。而候德建做得更彻底,于83年出走大陆,算是替70年代的理想主义画下了一个象征性的句号。

70年代的台湾民歌运动不光我们怀旧,台湾人也同样怀念那个创作年代,大时代的背景,激情和理想共存。民歌运动初期,学生的参与是主流,尔后发扬至全社会,成为70年代台湾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影响了当时的艺术 文学和社会观念,一大批台湾本土作家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介入,也提升了台湾音乐的自我觉醒。70年代中期诞生的〈金韵民歌奖〉使整个民歌运动有了推广的可能,一年一届的评奖成了当时台湾乐界的一大盛事。《金韵民歌奖》也顺势发行了大量的民歌唱片,一大批作品也随着音乐的传播而光大,如邰肇玫的《如果》、邱晨的《小茉莉》、施孝荣的《拜访春天》叶佳修的《渔歌》、黄大城和钟丽丽的《让我们看云去》、王梦麟的《雨中即景》、银霞的《兰花草》等都是我们传唱已久的歌。民歌时代进入80年代后,大量的投机校园歌曲出现,一些唱片公司也纷纷加入,民歌运动开始走下坡,矫情且假意的作品多了起来,商业化也开始介入。幸好,及时出现了一批后进者,李宗盛、陈志远、翁孝良、梁弘志、郑怡等、才使民歌运动还能依旧保持一份纯真。

叶佳修是第一届"民谣风"的歌手,"民"是随着"金韵民歌奖"而诞生的,第一届还有齐豫,她演唱的<乡间的小路>当时就给人一种豪放的旷野感,同届的"小乌鸦"是高中三人组合,他们的音乐虽然简单,但那种企图表现自己的感觉让人感受得到,那届的林诗达的东西则比较细腻,而叶佳修是属于文学性的,比较在意文字的冼练度,在乎能不能让别人产生异想,<流浪者的独白>是叶自己最满意的歌。90年代中期叶开始着力于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如果说民歌是针对"唱自己的歌" 台语歌则渐渐摆脱底层而属于所有的人,这也是闽南语歌曲在90年代后期被重新唤醒的原因之一,毕竟,在新音乐的观念下,闽南语歌曲还是有着另一种美感。叶佳修的<稻草人的心情>是他个人第三张也是最后一张专集,专集名就象是叶佳修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一样。

台湾民歌运动虽然属于本岛范畴,但对香港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80年代初,香港也诞生了民谣运动,只不过影响不及台湾,和香港当时的流行风潮比也只是小小的波澜,区瑞强、张明敏、奚秀兰、张德兰是代表人物 。其中 ,区擅长粤语民谣创作 ,也翻唱欧美民谣,张明敏纯台湾民歌翻唱 ,奚唱中国民歌 。这股民遥风潮区别于许冠杰当时创导的粤语原创,音乐更纯朴新,也有大中国情结 ,暗合台湾民谣纯朴的格调,许冠杰70年代的创作和同期台湾民歌的创作有质的不同 ,香港的殖民地情节使许的作品带上了底层文化色彩,而台湾民歌运动则充满了强烈的学院气息和孤岛情绪。这种特点一直和民歌运动本身交叉平衡 ,透出了浓浓的大时代气息,刘文正就是这个交叉点。

台湾民歌运动的中后期也不乏优秀的乐人和创作,虽然那时已有不少人因对民歌运动整个环境的失望而淡出歌坛,但还是出现了<天水乐集>这样优秀的创作团体,<天水乐集>由李建复/蔡琴/苏来/许乃胜/靳铁章和李寿全组成,她的成立是民歌风潮末期力挽狂澜的尝试,团体在演唱 创作 制作 编曲都拥有最顶尖的人才,在80年代初期做出了具有惊人原创性的两张唱片<柴拉可汗>和<一千个春天>。严谨的制作和出色的演唱使之成为民歌时代中晚期的颠峰之作,<天水乐集>只维持了短短的三年 但替日后林立的音乐工作室建立了最早的分工模式,在民歌运动和流行音乐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民歌运动的发展一直和当时的台湾社会的变化伴随着,无论是电影的言情化,文学的乡土性,还是艺术的公众风潮都和音乐的民歌运动的创作动机相切合。这一股风潮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是台湾的知识分子的参与和介入,这无疑提升了那一个很强调"自己"的年代,跳自己的舞,写自己的文学,唱自己的歌 。可是,没有人知道什么才是"自己" ,因为那时一个台湾被国际孤立的悲情时代 ,而强调"自己"至少可以表示自己的存在,民歌就是在如此的时代感的背景下诞生的,创作成了那时唯一的出路,于是,一些组合和团体应运而生。较著名的有邰肇玫和施碧悟、杨芳仪和徐晓荩、黄大城和钟丽莉、许淑绢和林佳蓉、王新莲和马宜中的二重唱,黄韵玲、黄珊珊、许景淳、张瑞薰的四重唱,木吉他、小乌鸦、原野、丘丘、新格等团体,它们都是民歌运动中有影响的创作和演唱团体。值得一提的是新格合唱团,这是台湾新格唱片成立的童声合唱团,演唱的民歌运动的作品以西洋的方式处理,无疑提升了当时歌曲的趣味。李泰祥后期与荷兰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的合作出版的民歌交响化也是具有相同的意义。而广受欢迎的二重唱作品,如杨芳仪和徐晓荩的<听泉>、<秋蝉>,黄大城和钟丽莉的<让我们看云去>、<看花>,邰肇玫和施碧悟的<如果>都是清新之作,小乌鸦的<俏姑娘>、木吉他的<散场电影>则是充满了风趣和幽默。民歌运动的后期,娃娃领衔的丘丘合唱团应该是西式乐团的台湾模型,后期还有<红蚂蚁>。民歌运动的组合和团体从运动诞生至结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日后的台湾商业化流行音乐的多元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歌三十年是从杨弦的中山堂<乡愁四韵>演唱会开始的,这一年<滚石>月刊也创刊了,民歌运动的传播渠道开始畅通。当时推广的方式很简单,办演唱会和电台宣传。陶晓清是中广台的音乐主持人 那一年为民歌而开设了<中国现代民歌>节目,因为之前陶一直主持西洋音乐,相对的,民歌的原创性更具有着力点和兴奋感。由于当时的台湾政府认为节目名中有"现代"二字暗合当时大陆正热提的"四个现代化",于是陶的节目改名"中西民歌",此节目一开出马上成了民歌运动推广的主力平台,因为是民歌运动的刚发芽 陶为了让听众有听不同音乐创作的机会,只要是创作新歌,节目都给发表的机会,而自己在节目里扮演的是听众和民歌手的桥梁角色。陶晓清在制作民歌音乐节目的同时还从事音乐会的策划人工作,并编辑了<这一代的歌>,成立了<民风乐府>,台湾的民歌运动从星星之火到可以燎原,电台的传播不可忽视,电视在当时的确还不能扮演重要角。

来说说我所知道的民歌乐人去向,苏来、王海玲、李丽芬、郑怡都往广播发展;赵树海、王梦麟已是演艺圈的人;吴楚楚成了著名的"飞碟"唱片的老板;黄大城据说在民航;施孝荣先回到原来的学校重做体育老师,后从事音乐的活儿;杨弦定居美国,搞中医;王新莲在美国从事资讯业;邰肇玫和陈明韶都在美国;李建复是IT业精英;罗大佑、候德建等的动向大家已了解了;李泰祥90年代后期因患帕金森氏症而停止音乐创作,令人遗憾。李泰祥在2000年发行的专集《最美的遗憾》既是对李25年艺术音乐创作的回顾,也是留给了我们一个“最美的遗憾”。

有一位著名的音乐人说:“民谣是脉动在我们血液里的旋律。”我们不会忘记,孩童时哼唱过的小调、与青春相伴的歌谣,以及许许多多好听的校园歌曲。那些老歌的意境是如此绵密而丰富,别有一番精致的美感铭刻在心头。

简单的吉他、打击乐,伴随着醇厚的吟唱,总让我们想起辽阔的田野和没有被污染过的天空;总让我们怀念那洒在归家小路上的缕缕夕阳。民谣的魅力就在于不假涂饰而现出本色,一如土地的黄色正是最纯粹的颜色,雪花的美正在于白色而没有涂抹成五彩斑斓。传统歌谣能长久流传,是基于人类生命共同经历的积累而被讴歌,也许,这正是民谣永不会褪色的魅力所在

台湾民谣基本上应具备下列三个要素:

一、台湾风:必须附有台湾的本土气质和传统精神。

二、民俗性:必须是民众的集体创作,且具有在民间流传久远,沿袭成性的事实。

三、歌 谣:必须是可咏唱的歌或念诵的谣,不包括仅用於演奏的乐曲。

台湾民谣大约在16世纪初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大致可以分为童谣、情歌、劳动歌、生活歌、故事传说歌、习俗歌、劝善歌和乞食歌等。

台湾民谣,总让我在纯真里深深感动。

高晓松说:有人,就有民谣。现在,我们的人来了,满山遍野。假如把中国民谣歌手集合起来,每人一小时,唱足三十天余音未了。胡德夫说:一个时代要反省,需要民谣。我们历经扒带时期、港台崇拜、摇滚声浪、校园民谣、R&B风潮,我们发泄过、盲目过、潮流过。如今,这么多落花流水后,张开的嘴想为生活和土地留下点什么,却丢失了自己的旋律。在浮躁中反省、在拥挤中反省,我们想要歌唱的,是内心的安宁。民谣曾经飘扬,民谣继续出发,我们能做的,就是记录,不用娱乐视觉、不用无用幻觉,真实地、像触碰琴弦那样听见回响,真实地、用心感动记录历史,和你一起期待声音盛开。一起在台湾民谣的纯真年代里感动,也在自己的故事里温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