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赏析——所谓爱情,难得忠贞
从前看红楼,总是叹息香消玉殒的林黛玉,又极厌烦宝玉与宝钗之后的恩爱缠绵,即使在知晓黛玉归去,自己迎娶非所爱之人,却仍是将自己对黛玉的感情移在宝钗的身上,这种情节让我有种宝玉背叛了两个人纯洁感情的想法。
大多数人应该都和我抱着相似的心情,相信曹雪芹的原意一定并非这样,都是高鹗后来杜撰出来的,宝玉应该在黛玉逝后便立刻兑现那句“如果你死了,我就去做和尚”的诺言这样才不枉费那一场真心相爱。怎会有后来与宝钗在一起的发生,并且与宝钗有了孩子,这让我们心目中坚定的爱情观受到了打击,我们无法相信宝玉会在志同道合的相爱之人离去后会背弃这份美好的情感。
宝玉怜惜这世上每个女子的美好为她们每一个人的悲伤而悲伤,尽管他一心只爱一人,可是多情公子终究还是伤了深爱女子的心。也许,他最终并不算是背弃这份爱情,但林黛玉却依旧是含恨而终的,斯人离去,纵一腔痴情也无用。
可是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事到如今,也对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可以看的更为透彻,在当初封建社会中,宝玉能够违背家族的意愿,“空对着,山中高山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也是一种对爱情的忠贞,即使是繁华俗世在眼前,他却始终不曾忘记那个“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弱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他活在真真切切的封建社会,即使他从未放弃反抗,却始终无法逃离,他怜黛玉爱黛玉,也最终实现了他对黛玉的诺言,完成了家族的希望后,抛弃名利与家庭,出家为僧,给这段凄美的爱情一份圆满的结局。而这在如今的社会中,也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
他们的相遇是因为前世的“木石前盟”,他们初见便觉得似曾相识,他们志同道合,共读《西厢》,彼此深深吸引。
林黛玉虽是出身贵族家庭,但她不是"四大家族"的成员,她寄人篱下,孤苦伶仃。宁、荣二府的赫赫声势,这钟鸣鼎食之家的封建宗法、封建礼教,使林黛玉一踏进贾府大门,就感到一种具大的压力,她只与宝玉一人亲近,因为只有他才懂她。
在那个封建的社会,大观园里的每个人都逃脱不掉命运的安排,即使贾母心怜黛玉,但是她更在乎的是贾家和贾宝玉黛玉的身体薄弱,并不允许她成为主母,但宝钗可以,她为人圆滑,八面玲珑,这些都注定了这段感情是以悲剧结束。
黛玉在临死之时仍旧是怨恨宝玉的,焚稿断痴情,但我想她更加怨恨这个社会的残忍与无情,她终于还了宝玉这一世的眼泪。也许在那个社会之中有爱情并不是一个理智的行为,可是当他们惺惺相惜了共同反抗这污浊的社会时,又不得不相信,那个社会里是有纯洁的爱情的。
因为黛玉的寄人篱下,她始终都是多愁善感的,她心细刻薄又有才情,她深爱宝玉却从不会刻意讨好亲近,她作着自己,作着贾宝玉深爱着的林黛玉,一生为一人而喜,为一人而悲,最终烧毁所有书稿,含恨而终。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林黛玉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我想,这样的黛玉,一定是被宝玉所深爱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