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文自由写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仪式感告诉我们,生活除了苟且还有爱

2019-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风儿吹梧桐
仪式感告诉我们,生活除了苟且还有爱

《小王子》中说道: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的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为幸福婚姻保驾护航。

前几天闺蜜发了一条朋友圈:生活需要仪式感,十周年快乐!评论区呼声一片,这狗粮撒得让人羡慕妒忌恨。

众所周知,闺蜜夫妻俩都是工薪阶层,背着房贷车贷,养着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大家子,但天天过着小资情调的生活。

大家都说闺蜜命好,嫁了个好老公。其实日子过得这般滋味,全在于闺蜜非常注重平日里生活的仪式感。

都说好的婚姻,就是做一辈子的情人。

仪式感告诉我们,生活除了苟且还有爱

2月14情人节,很多人认为老夫老妻,不再是情人,不需要送礼物。可闺蜜会在这一天买束花,订餐厅,跟丈夫孩子一起度过。

结婚纪念日,生日或别的节日闺蜜也会精心布置,赋予每个节日该有的模样。

我曾问她:怎么有那么多精力去准备这些?

她说:生活需要仪式感,这样才会把一件原本普通的事情变得不普通,把平淡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这是闺蜜的婚姻十年如一日的幸福秘诀。

是的,每一段婚姻,都需要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婚姻,如同一杯白开水。

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韩国短片《30天的承诺》,讲述的是一对夫妻因婚后生活平淡如水,心无涟漪,婚姻走到尽头。丈夫提出离婚,妻子也没有挽留,只是提出要丈夫陪她度过最后的30天,给这段婚姻一个告别仪式。

在这30天内,妻子要求丈夫每天都像热恋时一样,和自己拥抱亲吻,对她说我爱你,一起出门,手牵手去买菜。刚开始丈夫对这要求很是厌恶,只想完成任务,尽快离婚。

后来夫妻俩慢慢地重新感受到了热恋时的甜蜜爱意,越来越舍不得放手。到了30天,他们要离婚,丈夫才想起当初从约会到求婚,再到婚后的甜蜜时光。

其实他们并不是对彼此没有了爱意,只是时间久了,把对方的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婚姻里不再有仪式感,直到离别仪式结束时,才发现他们依然彼此相爱。

这种强烈的仪式感 ,真的可以挽救婚姻。

都说婚姻有七年之痒,但同事华女的婚姻到了三年,就痒着要离婚了。最终耐得过五年的异地恋,却撑不过三年婚姻的一地鸡毛。

热恋中的华女,看中丈夫的幽默和热情。

那时,男人每天都会买一份报纸,只为看上面的“哈哈”小笑话,为的是讲给她听,搏得美人一笑。

每晚睡觉都要互道N次晚安,才愿意恋恋不舍地睡去。

每个节日都有惊喜,有礼物。

只要华女不开心,无论多大的事男人都会放在一边,跑到她身边送上安慰。

然而,结了婚。

以前精致乐观的华女就被家庭的柴米油盐碾压成不修边幅的家庭主妇。

以前幽默热情的丈夫成了不拘小节,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大爷。

节日、纪念日全被理解成浪漫等于浪费,还是安稳过小日子的好,都老夫老妻了,别整那一套。

华女也认同。买束花看不了几天就谢了,还不如买餐菜来得实惠。

婚后,成了老夫老妻,成了亲人,无论对方付出再多,都成了理所当然,连说一句谢谢都觉得是多余的。

婚后,成了亲人,连一句关心一句我爱你都懒得说。

爱情经不起平淡,婚前你侬我侬的一对,婚后越走越远,和初衷背道而驰。

没有仪式感的婚姻才是爱情的坟墓。

好好对待出现在你生命中的那个人,即使成了老夫老妻,也该对她/他一如当初。

仪式感为家庭稳定添砖加瓦。

爱情需要仪式感,家庭也需要仪式感。

村上春树说过: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仪式感,就是一种团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是一件很重要很幸福的事情。

仪式感告诉我们,生活除了苟且还有爱

说到吃饭的仪式感,莫过于中国的年夜饭了。过年要吃年夜饭,五湖四海的游子都会尽一切能力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一家人为了那寓意团圆的一餐饭忙碌一天,甚至是几天。

仪式感,就是一种心情的期望。

小时候过年,买的新衣服新鞋子一定要在除夕那天穿上。

仪式感,就是一种幸福感。

和家人每晚道晚安,早上说声早上好,跟家人说谢谢,外出回来会说我回来了,分别时说再见。 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孩子会给妈妈做贺卡,并送上一个甜甜的吻。

仪式感,就是一份心意。

老人生日,孩子全部到场,让老人知道他们在家人心中的位置是多么重要。

仪式感,让我们的家充满温暖,心离得更近。

仪式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少先队要举行入队仪式,高唱少先队队歌,佩戴红领巾,那种庄严的感觉立马就出来了。

婚礼上,新人们当众说出爱的誓言,当众感谢双方父母的养育之恩,这让很多人在这种仪式面前莫名的感动到泪流满面。

仪式感存在于家庭,婚姻,生活,存在于我们的角角落落,我们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仪式感,去味尝生活中的爱。

仪式感告诉我们,生活中除了苟且还有爱,希望在平凡又锁碎的日子里,仪式感能让你心怀期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