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挖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19-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清风徐来95
被挖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我的导师飞霞的各种挖坑下,终于入坑,有了人生第一场公益分享《我是如何用三个月摆脱哑巴英语的》,不得不说,飞导是个挖坑高手,挖的坑让我心服口服!

1.决定做,就尽全力做好

答应入坑之后,和飞导确定了分享主题和时间,就着手准备了。我的想法是:决定做就尽力做好,不打无准备的仗。

第一步磨稿。飞导曾跟我提过:有没有想过从痛点出发,深挖一下?我回想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踩过的坑,得出了一点——做一件事首先要赋予它意义,其次才是方法。于是我在开篇的时候加入了问题:你为什么要学口语?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让大家想好了写下来,贴在视线范围内,经常看。

第二步试讲。先试着讲了几遍,讲的同时录音,然后发给几个小伙伴听,让她们提出建议:自己觉得比较难懂,或者可以强化的地方,然后我再根据反馈改稿。另外自己回听的时候,看看哪些口头禅以及表达问题,记下来,提醒自己分享的时候注意。

准备的过程,也是一次梳理的过程,如何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从哪些方面改善,后续在分享的过程中是自己需要多思考的。

2.用户思维——怎么更简单

在磨稿的过程中,发现原稿信息量很大,因为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而这次是语音分享,想到几个问题:怎么让听众更好的吸收?怎么讲更易于理解?于是我对文章的部分表达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一些案例。最后分享结束,告诉大家文字稿会发在公众号。

这个过程,表面上看是从写到说,其实是一次用户思维的升级,因为人的习惯是不喜欢听晦涩难懂的,而是易于接受的,也就是听懂。这也给了在写作上的启示:如何将话说得简单?能更简单吗?

3.贴标签—如何展示你的价值

在分享之前,飞导让我给一个自我介绍,我说没有。她就问:“你想怎么向别人介绍自己?”

我拉上小伙伴讨论了一翻,小伙伴给的建议是:把你所有能做的事全部写出来,然后留下5个你觉得能给别人提供价值的,或者你将来想做的,再划掉两个,最后留下的就是你的标签。

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了巴菲特的25—5法则,也就是写下25件你想做的事,然后一步步划掉,最后只留下5件。这正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应用,我们遇到无法取舍的情况时,都可以用排除法,留下对自己重要的事。

4.从不敢开口到公开分享

第一次参加飞导的课是两个月前了,课程设置1分钟语音分享,因为采取轮流制,所以每个人都要上阵(躲不掉~~)。轮到我时,一下子六神无主,跑去问飞导能不能转让机会.....没错,当时我就是这么怂的~当然,飞导不会让我出坑的。

推不掉怎么办呢?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于是根据当日主题,立即写稿。接着有了磨稿,录音,继续磨稿,录音,再磨稿,再录音.....直到自己回听感觉语音语调合适,时长在一分钟,嗓子疼得不行了,才去分享。

正是这一次次的分享,才让我有了勇气,去做一场公益分享。

分享之前,有点紧张,担心自己分享不好。此时无意间看到之前未完成的一篇文章——樊登老师关于如何克服公开表达的恐惧,立即点开了。樊登老师说:换一种心态,你去分享是给别人送礼物,想想送礼物是多么美好的事儿。转念一想,礼物没有好坏,重在心意,也就不再担心了。

5.每一份用心都有收获

分享完后,收到小伙伴的私信鼓励,非常意外也非常开心。我去回听了自己的分享,有些表达上有点绕,但总体效果比自己预想的要好。

记得飞导曾在分享中说:我们当下的每个决定,都是由以往的无数个决定组成的。

这一场分享,正是由之前无数次磨稿、1分钟语音分享,一步步挑战自己,走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因为自己做得不好而畏惧分享,而是根据飞导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去优化 ,才有了现在的成长。

后面我会尝试做更多的分享,不怕做得不好,尽力去做就好了。

接下来,我将继续入坑,下一个挑战:视频分享一本书,发在公众号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