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23 《爱和自由》解读 | 一本爱孩子的书 (1)
文/杜豆豆
《爱和自由》- 杜豆豆解读 (1)
爱孩子1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被人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会爱孩子吗?”你怎么回答?
或许你会说:“爱孩子?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还用说吗?我给他吃、穿,我养他长大,为他辛苦,我心里爱他。”
可是,你每天忙得陪不了他,你一开口,就是埋怨他,责备他,70%的话都是否定的。1岁,他想自己吃饭,你非要喂,怕他弄脏衣服;3岁,他爬高上低,你不许,怕他受伤;5岁,你逼着他背唐诗宋词,让他在客人面前表演;你经常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上踢了他一脚。
你辩解说,这些难道不是爱吗?我都是为他好。打是亲骂是爱,孩子不管怎么能成才?
如果,你真的是这样一个父母,今天我选来为你解读的这本书,你就要好好读一下了。这是一本爱孩子的书,它的书名叫做《爱和自由》。多少曾经和你有同样想法的父母,因为这本书而幡然醒悟,懂得了如何真正地爱孩子、理解孩子。
这本书的作者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用对儿童至深的爱和理解,发展和延伸了蒙特梭利儿童教育理论,改变了千万个家长的育儿观念,更因此改变了千万个孩子的人生。
接下来,我将把书中精华分成3部分,陪你读完这本《爱和自由》。
儿童认识世界2
第一部分,儿童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1)儿童带着精神胚胎来到世界。
什么是精神胚胎?你看,小婴儿在母体中形成身体,小手小脚小鼻子小眼,可爱极了,这些都是外在的肉体,同时,他的内在也在形成,这种内在的东西在婴儿一出生就开始指导他如何发展,指导他去抓什么、摸什么,让儿童按照预定好的精神发展模式来发展,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就叫做精神胚胎。
比方说,儿童大都喜欢玩水和玩沙子,你只要把他带出去,其他再有吸引力的活动他都不参与,他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我们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这也是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所以,我们要按照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让儿童自然发展。
(2)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蒙氏教育认为,儿童所有的智力都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你还记得海伦.凯勒如何学会“水”字的吗?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是这样记述的:
“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就“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孩子们就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接。
这个过程,儿童必须自己感觉。它是通过儿童内在的理性实现的。
怎么实现呢?就是不断的活动。比如说,有个瓶子,儿童内在的冲动告诉他去抓瓶子,于是他就走过来抓,不停地抓,然后他就把这件事情实体化了。如果这个时候你不懂,又拿了其他各种东西,让他抓这个抓那个,儿童的心灵就被搞乱了。
你妨碍了儿童自己的探索,就会让儿童丧失自我组织能力,破坏创造性。孩子必须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才会变成生命的一部分,那是孩子自己的。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
让孩子自己探索(3)儿童不同的个性和成长经历对心智发展的影响。
说起个性,或许你会觉得,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不然,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这种特别的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才是创造力,这个能力来自内心,恰恰是童年时期儿童自己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比如,人们都说,爱因斯坦有非凡的创造力,但是,他的大脑构造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真正的差别在哪儿呢?在他童年的时候,他就和其他人儿童不一样,周围的人都说他得了孤独症,认为他弱智、没出息,其实是不懂得他的独特。他的独特,就在于他独特的感觉,他成年后的伟大贡献,也正是基于感觉而提出了新的概念:量子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好了,今天暂到这里,明天继续第二部分。
(未完待续)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和关注我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简书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