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向左,渠道向右
1
得渠道者得天下。这是曾经非常时髦的一句话,现在当然也不过时,关键是如何看“得”。
有一些企业,动辄以掌控渠道为至高打法,不为我所有,即为我之敌。其实,现实世界里并没有非黑即白的划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谓的渠道合作,摆脱不了一个“利”字。“利”字当头,则天下秩序井然,凡事不言“利”,则必有妖。掌控渠道之说,如果有足够的利益,那是收买;如果有足够的权力,那叫强制;只要是平等的商业主体,那只能是利益共同体,从来没有掌控之说。因此,不能以掌控渠道为目标,而应以建立更多的利益共同体为目标,共同打造商业生态圈。
2
渠道最重要的功能,是达成销售。在线上营销不发达的时代,实体渠道自然是一块香饽饽。在更多的用户生活在网络时空之后,线上渠道逐渐取代了实体渠道,其价值正越来越凸显。
实体渠道通过自身的便利性占据销售触点,达成最终的销售。而线上渠道则是靠口碑占据用户思维,最终达成推和拉相结合的销售——即时的信息推送和有效的兴趣引流拉动。广告投放是典型的推手,只要烧钱即可,但效果并不一定好,而拉则需要对用户的深入的关怀。如果说广告打的是子弹,可以视听,那么引流拉动则是一场心灵的战争——你的诉说是否能够打动用户。微信朋友圈每天都能够看到许多的广告推送,但大都是自说自话——我的好,我的美,我的新——用户要问:这些与我何干?我印象里非常深刻的是一家金融机构的快闪宣传短视频,在春节期间发布,内容关乎家、幸福、爱,平常的故事深深打动人心,迅速引爆流量。
线上渠道需要的是打动人心的故事,是让人幸福的鸡汤,而不是花哨的图片、干瘪的宣传口号。
3
在企业花大力气建设各类实体渠道、线上渠道时,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渠道——员工。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员工自然会链结一定的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在自媒体时代,员工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平台,可以吸引一定数量的粉丝。这样,每一个员工都具备了渠道的特征,并且还要优于外部渠道——关系链结、情感投入、有效互动。这样来看,员工既是企业的实体渠道,也是线上渠道,为什么很多企业对此熟视无睹呢?当然,也有些企业有意识地动员员工参与销售活动——传播、广告、宣传等,但是员工的主动性或积极性如何激励呢?毕竟,员工享受不了渠道商的待遇和回报。
4
实际上,比员工更好的渠道是用户自身——用户即渠道。在线下,把用户发展成为渠道,安利已经给出了现实的成功模式。在线上,把用户发展成为忠实的推销员,小米也给出了成功的案例。
安利模式的核心:
(1)人人都可以享受产品自用的27%折扣;
(2)业绩累加人人共享,利益共享;
(3)相互都有“血缘、家族”关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4)由此形成“人脉众筹、组团消费、对等合作、共同发展”的商业模式。
小米模式的核心是小米社群。如何聚集社群?小米将其分解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定位核心人群;第二步,O2O社群运营;第三部,参与感游戏。其实,我个人认为,小米最成功的还是社群运营。社群运营的本质上就是把忠实的用户打造成忠实的渠道,无论线上还是线下。
5
市场向左、渠道向右,是互联网时代经常看到的营销悖论。唯有市场、渠道协同一致,方有可能攻城拔寨、无往不胜。这既需要自觉,更需要自醒。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香樟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