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
阅读笔记第154/365天
今日阅读《用得上的哲学》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作者:徐英瑾
第三章:心灵哲学:谁在思考?
43、我们的心灵在发生什么?
1)什么是心灵哲学?
心灵活动是指咱们脑子能够做的所有事情的一个总和。
心灵活动无非就是三种,一种叫“知”我们的认知活动,一种是“情”我们的情感活动,一种是“意”我们的意志活动。
我们前面讲的心理学哲学,更多考虑的是心灵的具体功能和具体行为的产生机制。比如各种认知偏见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它和演化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等。
心灵哲学则是从整体上去考察心灵的本质,它要追求一些更大的问题,包括下面三个问题:身心关系问题,意识问题和意向性问题。
2)心灵哲学追问的三大问题。
2.1)关于身心关系问题,主流有两种意见,一种就是二元论,另一种就是唯物论或者叫物理主义。
2.2)意识是所有人类精神活动当中最神秘的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用语言说的清楚的,另一类是我们用语言说不清楚,但我们确实能感受到的。
2.3)意向性是指我们的思想能够观测到脑子以外的一些事物的能力。有没有意向性是区别心理主体和非心理对象的一个很重要标志。
44、“我思故我在”到底在说啥?
我思故我在是由笛卡尔所提出的。
1)“我思”是主观意识活动统设下的所有精神活动。
我们可以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外部世界,一个是我们的内部心理世界。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呈报有可能是错的,但是关于我们内部心理世界中的主观感觉印象的呈报,则是不会错的。
而且主观世界里事情的真假可以与外部客观世界脱节。我的主观意识活动统设下的所有精神活动,就是笛卡尔所说的“我思”。
2)“我在”是一个物质实体。
实体在哲学里指的就是使得各式各样的事情的变化得以可能的一类自身不变的基制。
笛卡尔发现,各式各样的心理活动变化最后都关于同一个人,其背后就有一个心灵实体。
3)笛卡尔的二元论。
笛卡尔认为世界是由两类实体所构成的,一类是物质实体,一类是精神实体——物质实体承载物质与身体的变化,精神实体承载,心理变化,它们都有各自的实体性。
4)实体二元论的缺陷。
笛卡尔的结论无法解释心灵因果性。
心灵因果性就是心灵事件与物理事件的相互因果影响。这就催生了下面的问题:心灵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比如,感到口渴),为什么会导致物理世界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呢(如移动胳膊,举起装着水的杯子,送到嘴边)?倒过来也可以问:物理世界所发生的某些事情(比如有蚊子咬我),为什么会导致我们心灵中的某些事件(如感到痒)的产生呢?
5)理性看待二元论,避免陷入尖锐对立。
因为二元论的思想难以处理心灵因果性问题,也就意味着很多人预设的用于处理身心问题的思维框架是有很大框隐患的。说的更具体一点,对于二元论思维框架的预设,会使得你陷入一种主观意志和外部物理世界之间的尖锐对立,使得你无法找到将意志力转变为实际效果的客观转化渠道。
精神因素是被内在的整合在物理世界之中的一个内部因素,而不是像笛卡尔所说的那样,是处在物质世界之外,并与物质实体相对立的心灵实体的属性。
46、马勒伯朗士和莱布尼茨。
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无法很好的处理心灵因果性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别的哲学家是怎么把这个问题想得更加圆融一点的。
1)马勒伯朗士:是上帝让一切发生。
在此我们要提到一个关键词是“身心平行论”,就是说身和心是平行的,没有相交点。马勒伯朗士用身心平行论的观点来解决笛卡尔的哲学遗留的问题。他认为在我们心灵实体的运作和物质实体的运作背后有一个第三者,他是能够使得二者互相协调的终极协调者,这个人就是上帝。
按照马勒伯朗士的理论,从哲学角度上来看,其实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因果性,心灵事件与身体事件都只是偶然的前后相继罢了,所以,马勒伯朗士的理论也被称之为“偶因论”。
2)莱布尼茨:万事万物都是单子。
莱布尼茨认为在人类的身和心之间有一种“预定和谐”。莱布尼茨认为实体内部隐藏着精神性因素,这个因素就叫做单子。万物都蕴含单子。预定和谐就是每个单子都预见到了与别的任何单子相互协调一起进入一个具体事态的可能性。两个单子进入一个事态后,二者之间便有了一个主、从之别。一者为主就被视为原因,一者为从就被视为结果。
如果把莱布尼茨的观点套到心灵因果性上,我们发现心灵因果性和一般因果性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也就是,我的口渴感之所以能够引起我的身体去拿水杯,是因为我的心灵已经预装了与我的身体相互协作的内部程序,以便使得“口渴”与“喝水”能够一气呵成的完成。
3)两种理论带来的启示。
在马勒伯朗士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在有些情况之下,因和果之间的前后相续,背后可能是有第三个更深的原因,所以,看问题不能光看表面现象,寻找真正原因的时候不妨多想几步。
莱布尼茨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进行因果分析的时候,我们还要重视事物潜在的倾向或秉性,因为恰恰是这些秉性决定了其与别的事物组成事态的可能性空间。具体来说,如果用莱布尼茨的思想去搞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者就要把每个下属的心理倾向搞清楚,知道每个人所能完成的任务的最大限度,然后才能做到知人善用,而不会所托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