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育儿的困惑及其解决办法每天写1000字

三个绝招,让你的孩子言听计从

2021-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慢慢学说话

有些家长向我抱怨,现在孩子越大越难管,就像一个火药桶,只要一不顺心就爆发。你跟他苦口婆心的说教,他要就充耳不闻,要就连珠炮似的回击让你哑口无言,直呼养儿真难!

孩子学龄前,自我意识还未萌发,对家长的指令似懂非懂的服从,但上学后,接触了社会,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当需求没有得到理解和满足就会产生情绪。孩子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理解能力很还不足,如果这时不注重方式方法势必影响亲子关系。

和你分享下我是怎么做的,用分享代替说教

当孩子犯错了,家长们总会忍不住立即说教、纠正,生怕这个错误以后再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个方法在孩子小时也许还能奏效,但当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意识,并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经验后,就会对家长的说教产生反感、抗拒。

说教训斥为什么收效甚微,因为我们的初衷错了。说教的结果其实无法帮孩子改正错误,而是趁孩子犯错的时候炫耀家长的权威,这个行为背后的语言是“你还小,我是大人,我比你强,你要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会犯错。”所以每当你在说教的时候,孩子听到的其实不是说教的内容,更听不出来良苦用心,只有不断的贬低孩子抬高家长,不断的强化这样的不平等。更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犯了之前同样的错,就如获至宝一样嘲讽孩子“我说过多少次这样不行,你看又搞砸了吧”这样的言语只能把孩子从我们身边越推越远,让他孤独的站在下风唯唯诺诺,而家长却高高的站在上风指指点点,不平等的关系是无法持续的。跟孩子争对错,最后输的是亲子关系,得不偿失。

看到孩子犯错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用分享代替说教和建议。《终身学习》里面说建议和经历区别很大,建议通常是我觉得你可以怎么做,给你一个指导,而经历是我告诉你我曾经是怎么做的,给你一个参考。建议中沟通双方是不平等的,给建议的一方一定是比另一方要强势、地位要高,这样才能给出建议。而分享中沟通双方是平等的,分享的内容不一定就是有效的,但是真心希望能够帮助到对方。分享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不但让孩子放下内心的戒备认真倾听你的分享,还能让孩子明白别人的经验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也不具备普适性,还需要自己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处理自己的问题,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很多孩子长大后发现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大都因为小时候家长都是直接给出答案,孩子照着做,孩子没有思考和质疑的过程,直到长大了也希望等待别人给一个“正确答案”。

还要注意的一个细节就是开口不要总是你,而要换成我。因为“你”,让孩子感觉就像是指责,孩子本能就会产生防御,想办法反驳,而说“我”,孩子就会很乐意成为倾听者,也会很有兴趣听一听家长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用提问代替回答

我们都说孩子是个十万个为什么,逮到机会就不停的问,问出来的问题天马行空、不着边界。有些问题家长也回答不上来,就感到烦躁,有时候快速给个答案敷衍了事,有时候干脆生硬的回绝让孩子不要总问问题。

其实孩子问问题并不代表他们不知道答案,只是他们还不确定自己内心的答案是不是合适的,所以他们会向自己最信任的人确认。如果孩子肆无忌惮的向我们问问题,我们应该感到荣幸,因为孩子信任我们,同时我们也要欣慰我们孩子乐于思考。

面对孩子的问题,是绝对不能生硬的拒绝,让他们不要再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就是对孩子自信心和好奇心的打击,孩子的认知和成年人的认知是不同的,不要以成年人的视角去评判孩子问题的合理性。

我们除了直接回答孩子问题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就是通过提问,让孩子勇敢的说出自己的答案。“这件事情你是怎么想的?”“如果这样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孩子在思索的过程中又是一次思维的锻炼和成长,而且他们会很享受这种和父母平等的沟通交流。

我们对孩子的回答不要去有是非对错的评判,如果你觉得孩子的回答不正确,可以进一步引导她思考更多好的解决方法和更多其他的可能性,而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错误。否则孩子的内心会很受挫,首先他觉得家长是在说谎,让孩子回答之前表示自己不知道,孩子说出了答案却告诉孩子错了。要记住,孩子的思考问题的过程比答案更重要。

提高陪伴质量,向情感账户持续存钱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一个情感账户,我们每一次创造的与孩子温馨和谐相处的时刻都是在像这个账户里存钱,但是每次对孩子的数落、训斥、打骂都从这个账户中支取。

孩子学龄前,我们都向这个账户存了大笔的钱,母慈子孝、父爱如山,等到孩子上学了,一大堆问题涌现出来,我们就开始从这个账户中取钱,如果取的太频繁、又不及时存钱,总有一天这个账户中的钱会被取光,那么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陷入僵局。有些孩子会离家出走,有些孩子甚至轻身,即使是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长身边,情感上已经彻底梳理,就是等到成年的那一天的解放。

那些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牵绊,妨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的家长应该好好思考下,我们真正陪伴孩子的时候有多长。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到中学以后学业繁忙,家长除了管好一日三餐,连和孩子说话的机会都没有。等到大学就更加了,孩子外地上大学,可能连打电话回家的意愿都没有。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还小,你的孩子还在你身边,请珍惜这段陪伴的时光,告别那些“假陪伴”,真心诚意、专注耐心的为你们的情感账户存钱,让这份亲情地久天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