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圈圈点点中学习数学
2017-09-25 本文已影响0人
丫丫泡泡
重叠问题
今天和熊老师一起完成组内教研课研究活动,我选了《重叠问题》做研究。源于在春晖学院学习听了吴正宪老师的这节课,一直有上一节移植课给组内老师听的冲动。
今天和熊老师一起完成组内教研课研究活动,我选了《重叠问题》做研究。源于在春晖学院学习听了吴正宪老师的这节课,一直有上一节移植课给组内老师听的冲动。
凭着记忆,看着自己的笔记,周末在家把教案详细的理了理。就像贲友林老师说的:在上一节课之前,教师不妨先想一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不上课,学生的认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与水平是怎样的。如,数学教科书中的那些习题,在上课之前,学生能做吗?做的情况如何?教师再想一想:上完这节课,学生所发生的内在变化是什么?
重叠问题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排队问题入手,俊俊从前往后数第五个,从后往前数也是第五个,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不出意外的回答11个,十个,九个。在学生圈圈画画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发现了开始的猜测不对,需要静心下来进行验证。错着错着就对了,做着做着就会了。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跟着学生的认知水平走,简单愉快的呈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熊老师精彩展示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艺术真心是学不完。在这节课移植的第二个环节,选定班级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作为话题。其中语文组有5人,数学组7人,一共多少人。由浅到难,让学生乐于说,自信的回答。目的不是在理解数学,而是创造数学的语言。比如“既是语文兴趣小组,又是数学兴趣小组的”,“只表示什么”,“列算式、画图、用手指”,看似简单的数学语言,孩子们创造出来时,让我们忍不住赞叹,孩子们太棒了!
反思这节课,学生能收获什么呢?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活动,自己移动卡片,抢卡片,体会“既……又……”“只”,黑板上全是学生自己的东西,甚至连课堂的提问和回答也都是有孩子们自己完成的。整堂课,学生敢说,敢表现,在愉快中学到了新知。相信孩子们对「圈圈」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时间分配上还有点欠缺,对韦恩图的介绍没有时间了,没把学生最终的“圈圈”问题板书清楚,估计中下孩子还有些迷糊。课堂氛围很好,到学生说到两个组完全包含着会产生新孩子的时候我只无言的微笑,没有及时去调控;孩子们的数学语言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训练……
引用贲友林老师的话做结束语:课堂,要生动甚至有教师的即兴创作,而不应当刻板,不要完全拘泥于课堂原本设计的内容与过程中。那些节外生枝的“花絮”,往往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对课堂美好的记忆。
谢谢今天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无限的美好,我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