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外延框架体系,掌握很重要!
心理作为具体现象,表现形式众多,无法描述全尽,但是日常遇到心理现象都可以归纳为心理范畴,比如压力、幸福等。认识心理现象目的,还是着眼于心理方式解决。
任何一个概念定义都由两部分组成,即内涵和外延。比如人这个概念,我们会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或者说人是高级动物,抑或说人是社会动物,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分类说明,比如分作男人和女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自己和他人,等等。
理解心理也是如此,我们说心理内涵“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还可以用阳明心学解释为“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凡事在脑海,一切人事物都不过是我们大脑中的形象,如同翻译,只是间接表达,不是绝对真实。
那么,心理具体包括什么呢,这就是追问心理概念的外延组成了。
心理学家研究了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大致分作三大类: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性。这些分类之下当然还有更加具体的,目的是方便了解我们自己心理,对照心理活动加以观照。当然,因为有了分类,有了命名,遇到困惑时候便于自我解释和解惑。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和意志。认知就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等,属于接受外界刺激并形成理性结论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接收刺激形成想法。情绪是需要基础上对于人事物的态度,是主观需要和外界实际之间关系的反映,需要满足与否出现积极或消极情绪表达,简单说情绪就是我们向外界表达自己看法。意志则是确立目标、调整措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简单说就是行为后面的心理力量。
我们说要认识世界,更多就是心理过程的体现,因为过程意味着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也就是说有开始有结束才是过程,这是心理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好似心电图,有起有伏,一个接着另一个。因此,比如发脾气一定是阶段性的,不要怕开始,一定会有结束。
心理状态包括意识和注意。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一般认为有无意识和意识的区分,比如梦就是一种特殊无意识状态。注意则是对某一目标的指向和集中,又分作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等等。
从心理健康角度看,心理状态的概念很重要,可以分作异常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心理等不同情形。
心理特性是较为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分作心理倾向性、能力和人格。心理倾向性是指需要和动机,这是个体行为的内在潜能动力,需要是“心理不平衡状态”,由此产生满足需要的动机。能力体现为个体特殊活动具备的心理条件,而人格表现为稳定心理特质,一般可以用大五人格特质理论表达,比如观察个体的开放性、责任性、外倾向、友善性和情绪稳定性等。
心理过程、状态和特性,可以称为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实这就是个体基本心理活动的框架体系,也包含了主要的心理活动表现类型。
当然,这些都是心理学知识层面上的区分,是为了方便叙述进行的人为区分,日常生活中我们感觉到的心理可不是这样便捷分类的。比如压力,这是我们的心理感受,当然属于心理范畴,可是无法直接作为上述某个类型。这时候的压力这种心理,事实上就是上述各种具体心理活动的集中。
理解压力,可以用“刺激—心理活动—反应”来表达。当外界事件发生后,刺激信号到达我们大脑,就会产生认知和判断,如果给我们造成困难,就会出现情绪表达,最终形成外显的行为方式。
看起来,是刺激引发了行为,然而根子还在大脑心理,心理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比如认知解释、比较方式、解决思路、需要觉察、意志信心等,都会导致面对压力处理的不同结果。
心理作为具体现象,表现形式众多,无法描述全尽,但是日常遇到心理现象都可以归纳为心理范畴,比如压力、幸福等。认识心理现象目的,还是着眼于心理方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