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自控力,这些前提你到位了吗?
“这孩子特别倔,特别不听话,让干啥都不听,不打都管不了。”
幼儿园接娃碰到孩子同学的姥姥,一边牵着自己的外孙女一边和我诉苦,小女孩一边听着一边露出倔强的不服气。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乖乖听话能够对家长的要求给予配合,换而言之,也就是希望孩子能有一定的自控力,根据环境和情景控制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要求孩子拥有良好自控力之前需要父母做足什么呢?
在《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课上老师没有上来就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而是先给我们谈了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基本前提:孩子“自我”的培养,所有自我管理的前提都基于这个基础。
什么是“自我”呢?
自我包含三个方面:
自我认识: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概念;
自我的情绪体验:指的是孩子的自我感受、自尊和自爱。
自我调节和控制:指的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自我掌握。
看到这发现要让孩子能够达到很好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前提是先培养孩子有很好的自我认识,并让孩子充分体验自我感受。
既然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如此重要,那孩子的自我认识是如何建立的呢?
1 评判让孩子失去自我,就事论事的交流很重要。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镜我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理论中提出他人对孩子的评价对孩子的自我形成很重要,那我们又是如何给予孩子评价的呢?
”这孩子回到家不写作业就知道玩,特别没有自主性。”
“家里有好几个这样的玩具了,还要买,怎么这么任性,太没有节约意识了。“
“脱下的衣服就知道往地上一扔,你怎么这么邋遢。”
“动不动就哭,怎么这么娇气,能有点男孩子气嘛。”
……
父母的评判会让孩子形成外部评价系统,也就是关注外部对自己的评价。孩童时代,他揣摩、在乎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在乎父母的物质奖励。长大以后,他就揣摩、在乎领导、同事等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在乎单位和社会的物质奖励。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成为一个拥有完整自我概念的人。
孩子回到家把脱下来的衣服扔在了地上,父母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邋遢;你怎么这么没规矩;怎么这么不懂事……“邋遢”,“没规矩”,“不懂事”作为对孩子品质的一种评价轻松的给孩子的人格定了性。如果就事论事,事情其实很单纯:“妈妈看到你把衣服扔在地上,让我觉得家里很乱心里不舒服。”这样的描述让孩子开始关注妈妈的感受和自己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开始否定自己并且因为受到责备而开启防御。
2、对孩子表达接纳尤其是对情绪的接纳。
父母很容易接受并且希望孩子一直处于正面情绪中,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却不能接纳和理解,每每孩子开始发怒、沮丧、哭泣等等,都开始进行否定和打压,希望孩子快快摆脱负面情绪。
情绪是维持和促进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心理功能。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也都是人们给下的定义,如果当父母了解到任何一种情绪对个人自我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那是一种生理反应。让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压抑更有助于自控!当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给予接纳和理解,孩子也将开始真实的表达自我,而无需去迎合外界的反应,将关注收回到自身。
3、父母真实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很重要。
晚上11点,孩子依旧不肯睡缠着妈妈再读一本书,此时已经给孩子读了4本书疲惫不堪的妈妈忍无可忍,情绪爆发的开始指责孩子:“你怎么没完没了,你看看都几点了,一点都不知道体贴人。”
父母希望通过指责说教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却忘了从自身出发去表达自己的难处和痛苦,以及孩子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困扰为孩子梳理自我概念的榜样。
“11点了,妈妈读了4本书,再读一本会让我很为难,我已经很累了,我想睡觉。”如果父母带着觉察把关注收回到自身,既可以让孩子了解到父母的情绪和需求,又可以让孩子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中走出开始关注到他人,为他人考虑,这样的示范既可以保持孩子自我的稳定性又让孩子走出完全的自我中心状态,对于建立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每个孩子身上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想让这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需要父母接纳、理解和真实表达的土壤。